孩子在美国一出生就是美国公民吗

如题所述

按照出生地主义原则标准,一个人只要出生在美国境内就可以取得美国国籍而获得美国公民资格,而不问其父母的国籍。但是,出生于外国驻美国使领馆的使节家庭的子女则不能够依此原则而获得美国国籍。

根据血统原则而自动取得美国国籍。即只要美国公民在美国住过10年,而其中他们在14岁以后在美国度过满5年,他们在外国出生的孩子也是一出生就成为美国公民的。因此,关于美国公民的原始国籍,实际上是混合主义原则,即兼采出生地原则和血统原则,而以出生地原则为主。

扩展资料:

世界上公民权(公民权与国籍有着非常复杂而重要的区别,但因本文不涉及这些区别,所以会把它们视为同义词而交替使用)的获得,大抵不外乎三种途径:血统权、属地权及归化。

归化是指非国民通过法律程序入籍成为国民。各国都规定了不同的归化途径和归化程序,婚姻和就业是比较常见的归化途径。

血统权(jus sanguinis),又称属人权,源自罗马法,指自然人的公民权源自其亲生父母的单方或双方。也就是说,父母拥有什么国籍,承传了其血统的子女自然地就获取了同样的国籍。这是获取公民权的最基本也最普遍的形式,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认可的权利。

属地权(jus soli),源自英美法系的普通法,是指一国的国土上出生的任何人,不论其父母的国籍或永居权,都自然拥有该国公民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美国国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04
按照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和《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301(a)条款,无论父母是不是美国公民或合法居留,只要孩子父母在美国的身份不是外交官,凡是在美国出生的婴儿,都是美国公民,拥有美国国籍,享受美国公民同样的权利。这个规定,许多中国人都了解,一些中国公民甚至利用美国的这项人口政策,怀孕后到美国待产,生下一个美国公民。
然而,按照中国《国籍法》,只要孩子父母没有绿卡定居在美国,孩子就拥有中国国籍,是中国公民。这样一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天然拥有两个国籍。不过,中国《国籍法》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美国国籍法和中国国籍法之间的冲突,给这些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婴儿提出一个国籍认同的难题。
如果中国政府不承认这一批婴儿的“美国国籍”,他们实际上又拥有被美国政府认可的“美国国籍”,这些孩子,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呢?虽然根据中国国籍法,他们是“中国人”,回国后,也不影响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因为拥有美国国籍,他们也可以在美国工作。所以,他们实际上是拥有双重国籍的“中国美国人”或“美国中国人”。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美国。美国留学生到中国,在中国出生的婴儿,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美国政府有一个规定:凡是在美国居住超过5年的美国公民,到海外工作或居住,婚内或婚外生子女,只要父母一方是美国公民,都可以到所在国领事馆获取“美国公民海外生育证明”,自动成为美国公民,获得与在美国本土出生的婴儿同样的公民权。美国承认事实上的双重国籍,虽然中国政府给这些婴儿发放旅行证,并不影响美国政府视他们为符合美国移民法的“美国人”。
美国人在中国出生的孩子,是美国人;中国人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也是美国人。美国国务院下属的移民局的这种国籍认同,代表美国全球移民政策,瞄准未来人口。授予美国公民在全世界任何国家出生的婴儿公民权,是一种抓住“未来人口”的政策。这个人口政策的逻辑前提是:新生人口,多多益善。今天的婴儿,是未来国家的劳动力,是保证国家未来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美国把国家未来发展,建立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多尼伦提出美国仍是世界老大的五个理由,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人口未来一片光明”。他的人口构成优势的观点,基于对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和中国的人口的比较作出。“我们的劳动力大军相对年轻,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从现在到2050年,预计美国人口将增加将近一亿,劳动力大军将因此扩大40%。与西欧其他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的人口相比,这些国家的人口在不断老龄化并减少。时至2050年,中国的中位数年龄将接近50岁;美国则为40岁。”劳动力大军相对年轻,有赖于人口不断增长;人口不断增长,有赖于美国的多元人口的移民政策。这种移民政策,体现了人口构成比较优势的想法。
人口构成比较优势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劳动力比较优势”。经济学家解释后发展国家的快速发展,依靠廉价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科技形成互补,获得经济发展的动力。劳动力比较优势,被经济学家认为是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把夕阳工业转移到后发展国家。这个模式,曾在日本、亚洲四小龙、甚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屡试不爽。
劳动力比较优势,必然在后发展国家工人收入增长之后失去势能。因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都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经济理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理论的片面性,在于它把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要素,从社会发展中孤立开来,没有从人口的综合角度分析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离开人口比较优势,把劳动力作为一个单纯的经济要素,而忽略人口结构的要素。劳动力比较优势,能解释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不能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力。
一般认为,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比劳动力比较优势具有更大的势能。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劳动力比较优势开始,进而关注科技比较优势,是一个进步;不过,人们在谈论科技的时候,有意无意把科技背后的“人”的因素割裂开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认识上的误区。科技优势和劳动力比较优势,都离不开人的心理价值判断。科技发展优势的势能,会随着人的消费心理的疲劳而降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势能,则会随着劳动力的幸福感的降低而减弱。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成比例增长。经济发展造成贫富分化,造成了人的挫折感增加。从越来越多的富豪移民、中产阶级把子女送到美国读书并希望他们学成以后留在美国,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后,中国富豪和精英的国家认同,不增反降。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官方网站中《全球移民和汇款模式的改变》(Changing Patterns of Global Migration and Remittances)指出:截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海外移民的总人数已达到934.3万人。“2012年,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中国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分别为81784人、33018人、29547人、7723人,总数为15.2万人。” 中国移民海外的人口数量,仅次于印度、墨西哥、俄罗斯,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移民输出国。2014年6月6日发布的《2014胡润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指出,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高净值人群最想去的国家,分别占52%和21%。
中国移民的原因主要有:教育质量(占21%)、环境污染(20%)和食品安全(19%)是他们想移民的最主要原因;社会福利(15%)、医疗水平(11%)和资产安全(8%)、生育限制(4%)则是移民的其他原因。胡润富豪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富豪们已经移民或准备移民;三分之一的超级富豪们已经移民;更高比例的富豪喜欢送子女去海外。80%的人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在海外受教育。
美国的科技创新跟它的移民政策密不可分。美国大约28%的新企业,是由移民创立;财富500强(Fortune 500)企业,大约40%也是由移民或他们的后代开创的。移民给美国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雅虎公司共同创办人杨致远来自台湾;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前执行长葛罗夫(Andy Grove)在匈牙利出生,谷歌(Google)共同创办人布林(Sergey Brin)是前苏联移民。活跃于中国的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也是美国公司---是一家由中国留学生李彦宏在美国注册的美国公司。

新移民除开了带来母国的文化的优势,这种优势嫁接到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和美国的民主制度中,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文化杂交优势的结果。美国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依赖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和人口优势,这些优势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留学生和投资者;美国,是一个巨大的人才的蓄水池,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发明后备军。
世界各国人争相移民美国,创造出美国的人口构成比较优势。人口构成比较优势比劳动力比较优势和科技比较优势更能解释美国经济和科技持续发展不衰的结构性动因。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离开人的幸福,经济发展没有意义,科技也没有意义;离开具有乐观的人--- 科技发明者,科技发明甚至会偏离造福人类的方向甚至对人类造成危害。科技发展,本身不是目的;经济发展,要通过人和为了人。多元的人口发展政策,才能创造适合不同层次的人的心理需要的社会环境,才能为年轻一代提供开放的科技创新制度,才能推动经济和科技平衡健康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08
如果孩子在美国出生,且父母其中任意一方为中国公民且没有定居海外,会自动拥有两国国籍。
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所有在美国领土范围内出生的孩子,不管是美国本土洛杉矶还是海外领土塞班岛,都将自动获得美国国籍。
在孩子年满18岁以前都是可以凭借中美两国国籍身份在国内外生活,但是一旦年满18岁,用于出入中国国境的中国旅行证不能再使用时,就要选择一方国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五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如孩子尚未在美国入籍,回国后是可以申请落户的,需要准备好美国出生证公证认证文件。
第3个回答  2020-06-03
是的,无论父母是不是美国公民,只要孩子是在美国领土范围内出生,就自动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第4个回答  2019-09-17
是的,孩子在美国落地的,可以入籍美国
如回国落户,得先准备好美国出生证认证文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