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赋并叙中苏轼是怎样抵御洪水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08

黄楼赋并叙中苏轼是抵御洪水的介绍如下:

面对急如星火的防洪形势,苏东坡沉思良久,最后决定,在大水到达徐州之前,先干两件事:城内,加固城墙,以防水灌;城外,发动五千民工修复堤坝,疏通河道,开挖沟渠。并安排州府人员,告知城外乡民,凡村庄在低洼处的,务必向高处山冈转移。

接下来,当务之急是安抚民心。当时得知洪水就要到来的消息,徐州城内人心惶惶,更有一些富民大户担心城墙被洪水冲垮,于是便争相要逃出城外躲避水灾。

面对这种慌乱局面,作为徐州知州,苏轼沉着耐心地劝阻富民道:“你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么谁来守城呢?请大家相信,只要我在,洪水就绝不会冲进城内!”

苏轼将富民们劝阻回城中,自己率先垂范,亲临修堤工地,披星戴月,组织修堤不止。看到苏知州井然有序的部署,徐州的民心稳定了下来。大家拿着箕畚、铁锹等工具,紧张投入修堤施工。

八月初,当黄河洪峰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徐州城汹涌奔来时,徐州城外,瞬时一片汪洋,房屋倒塌,树木被连根拔起。由于城墙得到加固,徐州城方得暂时安然。

然而,洪水仍在继续上涨。苏轼站在城墙上,极目望去,只见城外的房屋在洪水持续冲击下,接连坍塌,他不禁万分焦虑。加之这时徐州地区又降大雨,城外水深距城墙高度仅剩6尺,在洪水连日浸泡和冲击下,防洪形势危如累卵。

为此,苏轼一面严令官吏们务必各负其责,加强防守。一面冒着瓢泼大雨,拄着木棍,赶赴当地驻军兵营请求出兵增援。苏轼急迫而诚恳地对武卫营统领说,“现在徐州城危在旦夕,兵民命运休戚与共,希望驻地官兵能和老百姓一起抗洪筑堤保城!”

对此,武卫营统领深受感动,慨然说:“洪水当前,事情紧急,苏知州尚且不逃避洪水,率民抗洪。作为徐州禁军,我们责无旁贷,正是为保卫徐州效命尽力的时候了。”

在苏轼指挥下,千余名官兵当即投入到急需加固的工段,打桩运料,培土筑堤。赶在最大洪峰抵达之前,首起戏马台,直到城门口,筑起一道长984丈、宽2丈、高1丈的护城长堤。洪水被堤防阻挡改变方向,水势受到显著削减,防洪形势得以缓和。

对于另一处来不及筑堤的险点,苏东坡在当地经验丰富的渔民指导下,果断实施“船堤战术”,调集上百条公私船只连在一起,阻击洪水浪头。

在防御黄河洪水的日日夜夜里,苏轼布衣草履,结庐城上,决心像汉代王尊治水那样,“吏民走尽余王尊”,誓与徐州共存亡。他整日在徐州各处巡视指挥,督促民众取土固堤。

徐州城墙就是他的府邸,堤防工地就是他的家园。他看到水势漫延的城外,许多灾民为避水散栖于高冈丘陵之上,急忙派熟悉水性者驾船送去炒熟的食品,给予应急救济。

苏知州身先士卒,指挥若定,爱民情深,极大鼓舞了徐州军民抗洪决胜的信心。滔滔洪水在徐州城墙下,上涨二丈八尺,围城70余日,民心不乱,民力不散,彰显出了强烈的凝聚力。

在军民同舟共济、多方合力防御下,十月十三日洪水退去,被围两月之久的徐州城终于解除危机。“水既去,而民益亲”,一场同甘共苦的黄河抗洪斗争,使苏轼这位新任知州赢得了徐州民众的衷心拥戴。

洪水退后,苏轼出于对徐州未来安危考虑,上奏朝廷,请求免除徐州民众赋税,增建徐州城墙及城外堤防,得到朝廷采纳。皇帝并颁发诏书表彰苏轼抗洪保城的功劳,赞扬他“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苦。朕甚嘉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