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唐高宗呢?他究竟是精明智慧,雄才大略还是昏庸懦夫,软弱无能呢?

如题所述

怎么说呢,李治根据《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李治的确不是一位软弱无能的帝王。要硬说只能说它是身体羸弱。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评价,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李治生活在两个太强的人物中间,这是他的悲剧。李世民和武则天都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李治恰恰生活在这两个人之间,所以让人们觉得弱小。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对比唐太宗的开拓进取,手刃亲兄;武则天的心狠手辣,杀子夺权,当然李治比不了。那不是强硬,而是残忍!第二.李治的一生作为皇帝而言确实有他的苦衷:本是九子,因哥哥们的频繁犯错,才轮到他继承皇位。先期由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辅佐”,说是“辅佐”其实更是独揽大权。所以武则天在杀害长孙无忌的时候,李治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因为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后来的李治的确是体弱多病,在这一点上历史是有明确记载的。倘若李治没有这些疾病,武则天也许就不会出来夺政。
永徽之治确实是李治的时代,但是更主要的是唐太宗“贞观”23年打下的基础,在永徽年间得到延续和发展。李治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后来武则天时期的国家再次达到繁荣,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把中国推向了封建王朝的顶峰。我觉得这一系列的历史每个人,每个帝王都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李治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4

唐高宗非但不是废物,反而神武非同一般

657年:派大将苏定方击败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被擒,西突厥汗国灭亡。

658年:薛仁贵退高丽军,并击败契丹军于黑山。

660年:派大将苏定方进攻百济,百济倾国而战失败,百济王被俘,百济平定。

661年:派雅相、苏定方、契苾何力、庞孝泰等四路讨伐高丽。苏定方于次江大破高丽,遂围平壤,遇大雪而归。

662年:派大将薛仁贵征讨天山,破铁勒九姓。

663年:刘仁轨率唐朝和新罗联合舰队破倭国海军于白江口,继而再平百济。

668年:派大将李世绩攻克平壤,俘高丽王。

675年:刘仁轨破新罗北方重镇七重城。

679年:裴行俭护送波斯王子回国,俘虏西突厥阿史那都支。

这些都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唐军的重大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对外战争,也基本上都胜利了。很多史料表明,这些军事行动都是高宗亲自下令发动和进行的。由此可见,高宗并非像一些史料上说的那么懦弱无能,反而有其父之风。

高宗仅凭这些战绩,不但可以获得中国最伟大帝王之一的称号,而且比好多朝代的其他所谓优秀帝王也强上许多。

参考资料:《大唐帝国》《唐高宗真相》《武则天传》

第2个回答  2010-09-19
怎么说呢,李治根据《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李治的确不是一位软弱无能的帝王。要硬说只能说它是身体羸弱。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评价,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李治生活在两个太强的人物中间,这是他的悲剧。李世民和武则天都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李治恰恰生活在这两个人之间,所以让人们觉得弱小。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对比唐太宗的开拓进取,手刃亲兄;武则天的心狠手辣,杀子夺权,当然李治比不了。那不是强硬,而是残忍!第二.李治的一生作为皇帝而言确实有他的苦衷:本是九子,因哥哥们的频繁犯错,才轮到他继承皇位。先期由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辅佐”,说是“辅佐”其实更是独揽大权。所以武则天在杀害长孙无忌的时候,李治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因为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后来的李治的确是体弱多病,在这一点上历史是有明确记载的。倘若李治没有这些疾病,武则天也许就不会出来夺政。
永徽之治确实是李治的时代,但是更主要的是唐太宗“贞观”23年打下的基础,在永徽年间得到延续和发展。李治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后来武则天时期的国家再次达到繁荣,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把中国推向了封建王朝的顶峰。我觉得这一系列的历史每个人,每个帝王都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李治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9-25
史称唐天皇。是亚洲第一位创制且采用“天皇”的皇帝。享年56岁。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高宗在位期间,中国对日本第一次战争--白村江之战,以中国大获全胜告终,奠定了中华帝国在亚洲朝贡体系中的支配地位,也使得日本九百年来不敢对中国发动战争。 高宗颁布的《永徽律疏》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代表了人类封建文明史法制最高成就,成为亚洲国家立法的典范与来源。 高宗在位前期立下赫赫武功。灭西突厥、将倭国逐出百济、征灭高句丽,帮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使大唐帝国版图扩张到最大的程度,经济繁荣,国家太平。 史称“永徽之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