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如题所述

一、范进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吴敬梓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和渲染,尤其是对他的“疯魔”刻画,成为文学史上人物描写的典范。从全书来看,范进的“疯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范进中举后形象上的疯魔

范进的疯魔体现的最浅显表面的就是得知自己金榜题名之后真正的疯癫。作者用一连串连贯的动作描写将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的丑态描摹的惟妙惟肖、生动入木。接下来的范进跑出去后的描写更是将范进的疯魔形象塑造的极其完整,范进跑出家门后一脚跌进池塘,头发跌散,两手黄泥,一身泥水,鞋子都跑掉了。

(二)范进一门心思考取功名的“赌徒”疯魔

范进的疯魔还体现在未中举时不事劳作以致家境贫寒经常断米断炊,即使被蔑视、嘲笑毫无尊严二字也一门心思的像赌徒一样想要考取功名。

(三)范进中举前后表现差异的疯魔

范进的疯魔最讽刺的一点就是前一秒还唯唯诺诺、疯疯癫癫,下一秒就在张乡绅面前威风八面、八面玲珑。张乡绅来拜访范进时,可谓架子端的十足先是“管家拿着大红全贴通报”,再是“乘轿而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

这架势把胡屠户和邻居都吓的各自躲避起来,在他们的眼中他们是不配与张乡绅平起平坐的。却见这刚从疯癫中缓过劲来的范进先是让张乡绅进到屋内平磕了头再分宾主坐下,并且圆滑、客套且派头十足的打着官腔进行攀谈。

二、胡屠户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底层的市侩小市民形象,但胡屠户的市侩、势力眼、粗俗和怯懦都非常的真实,他从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口无遮拦就会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真实甚至形成了某种特殊的“喜剧效果”。胡屠户的疯魔主要体现了他在范进中举前后对待女婿的态度称得上天差地别。

(一)范进中举之前

在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个女婿。虽然提着“一副肥肠”和“一瓶酒”去接济女婿范进一家,但他对范进人格上的羞辱却是实实在在的。

虽然他自身的屠夫行业不见得多么高贵,但他却显示出极强的等级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即使范进中了秀才,屠夫依然高高在上对范进进行等级观念的训导,意思就算范进中了秀才也不过才刚刚能和屠夫相提并论。

(二)范进中举之后

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立马领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去贺喜,一改平日里对接济范进的抠门。

在用巴掌打醒女婿的这件事上,胡屠户先是作难不敢,装着胆子打了一下却胆战心惊、手颤抖起来不敢再打第二下。范进醒后,胡屠户感觉自己的手隐隐作痛,巴掌仰着弯不下来完全是心理作用。这两处对比将胡屠户的封建迷信和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展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除了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戏份比较多的人物形象之外,张乡绅和众邻居群像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使用了前后对比的方式,通过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的转变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人们对待“功名利禄”的畸形认识。

《儒林外史》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吴敬梓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都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