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方面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作家写作时都有一个习惯,比如场面明明很热闹,他却写成场面好不热闹.这样意思不就相反了吗?难道他们写的是反话吗?还有,金庸的作品上了语文教材.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有个2B说金庸没什么了不起,说他的题材很老.还说诛仙的文笔都比他要好.诛仙都可以上语文教材了.这个大家怎么看?

一、关于“反衬”和“侧面描写”

1、反衬: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例如: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②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③他把手放在小宝宝的"和尚头"上摩挲着,他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
④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杨朔《三千里江山》)
⑤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然而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张扬《第二次握手》)

上面例①中,用"悬崖百丈冰"衬托"花枝俏",把梅花(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蔑视假马列主义者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例②中,用描绘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和声响,强有力地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例③中,用"他(老通宝)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衬托"新的希望"不可能实现;例④中,用"吴天宝人小"来衬托他"气量可大";例⑤中,用"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来衬托"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巧妙地说明了他对琼姐怀有永不褪色的真挚情谊。以上这些衬托都是以旁体事物从反面来衬托本体事物。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很多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喜欢。

侧面描写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描写手法的其中一种。

比如:“那个人好坏,这个人和他一样”。利用的就是侧面描写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

描写方法: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2)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3)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综上所述,您所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反衬”和“侧面描写”的问题,而并非是修辞上所说的“反语”。

二、关于“语文教材”的问题:

您可以参阅下面这篇文章《金庸武侠入选中学课本没必要大惊小怪》:
http://view.news.qq.com/a/20070816/000031.htm

作者(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认为,根本没必要大惊小怪。教材中的内容每年都在变化、修订,不过是外行人看不出变化来罢了。金庸小说里面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比如儒家的入世救国思想、道家的清净归隐思想以及佛家的顿悟和慈悲情怀,这些都是很重要很值得继承弘扬的东西。郭靖、乔峰、洪七公、令狐冲、石破天等人物形象,放在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中也并不逊色。

至于萧大侠的《诛仙》,网评价有褒有贬,详情可以参阅:
http://baike.baidu.com/view/18277.htm

而它是否能够入选语文教材,不是某人可以决定的。个人认为,《金庸武侠入选中学课本没必要大惊小怪》作者的一段话(结尾)值得我们思考:“口水归口水,吵架归吵架,好在,每一个时代的学生,总有属于他们自己喜欢读值得读的作品,这就够了。”

参考资料:综合“百科”及网上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1
想必阁下一定看过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吧、孙悟空捉妖时最烦妖怪嚷嚷,遇到这种情况他说“叫得人好不心烦”与此类似,说场面好不热闹是意为:极其、相当热闹的意思。
诛仙和金庸,出于不同年代,我看说诛仙可以上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人喜好评论而已,一个时代的小说家伴随了一个年代的人,不能说他们没有功绩,
第2个回答  2010-09-20
好热闹”等于“好不热闹”(都是“很热闹”的意思)
怎么说呢,读书要看文笔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容的深度吧!
第3个回答  2010-09-20
这是增加了文章的气氛,懂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