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拜的历史人物6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7

一、我最崇敬的一个历史人物(长篇文章)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

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

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这里就康熙的才能补充一些例子: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

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

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

康熙善学。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人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

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之 *** 兔318只。”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

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康熙的精神品质远远强过于他身体的特性。他生来就带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

他的思想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他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

他还有组织、引导和完成重大事业的才能。所有他的爱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个皇帝应该具备的。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康熙帝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 *** (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胜利地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

康熙帝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清)等考核制度。

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爱新觉罗玄烨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六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

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8岁(1661年)即位,14岁时亲政,16岁时铲除了权臣鳌拜。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1681年),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手中 *** (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从此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满清初年残酷的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文化上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奎宁)、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进行了涉猎。康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数学修养最高的帝王,我们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数学名词就是他亲自命名翻译的。

[编辑本段]收揽士心,崇尚儒学 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件专制达到了顶峰。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并且康熙二十五年(1713)康熙帝于畅春园举行千叟宴,邀请年逾65岁的老人参加,不论满汉,给人以满汉融洽和乐的印象。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方面。

他在收复台。

二、《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写一篇作文600字

鲁迅是中国的一颗璀璨明星,它是青年们永恒的导师,黑暗道路中的一团火焰,一个令敌人都敬佩的战士。

他用笔做武器,用文字作军队,向旧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然而,若不是鲁迅在休息的时候写下了这本《朝花夕拾》,又会有几个人知道他那童话般美丽,却又充满了伤感与无奈的过去呢? 只是一部鲁迅的回忆录,只写了鲁迅的回忆。

然而,鲁迅把这些看似毫无用处,只能被当成一种消遣的往事写了下来,却让我们发现,让我们明白,那些“琐碎”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太多的旧思想、太多旧社会的错误以及许许多多希望改革的有志青年的无奈。不单如此,啼笑皆骂的鲁迅即使是在写回忆录,他也不会真正的休息。

在“正人君子”和“青年人的领导者”面前,鲁迅敢骂,鲁迅要骂,他骂得酣畅淋漓,骂得人心舒畅;在守旧思想和军阀势力面前,鲁迅善讽,鲁迅定讽,他讽得对手无话可说,讽的邪恶有口难言。无论是什么时候,鲁迅都会让那些误导中国方向的人们,不,是“豺狼们”被打成“丧家的落水狗”。

熟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周家这位树人,身上凝结了何止百年中有志之士的精神与力量啊,他分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所有爱国之人、有心之士所凝聚而成的结晶,一束引领着中国青年向前,向着未来急速飞驰的强光。

他在黑暗中用笔铺成一条走向光明的五彩之路,用纸垒成一堵排开黑暗的坚实之墙;他在困顿中用心中的利刃劈开一道道明亮的缺口,用手中的盾牌抵御一次次邪恶的反扑。纵然,他决定稍作休息,也会让那些在黑暗中爬行的“毒虫”不敢猖狂。

他,鲁迅,是真正的革命战士,一位不朽的树人,一点不灭的光源!篇一:评价历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赢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

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

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 。

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然而,辉煌一时的秦王朝大厦却只短短的14年便轰然瓦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为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笔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价。 “创业容易,守城难”。

当冷静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的同时,我们客观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不顾当时的国力和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闪烁着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之中华民族精神辉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许会就此消逝不存,也许秦王朝还能再存在一个又一个14年。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自可评说,但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还以历史人物一个基本真实面目。

篇二:走进历史人物——朱棣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有过繁荣,有过晦暗,也有过战乱,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定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里,各种人物,时代的伟人,横空出世,应运而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在复杂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 *** 这些人都是当时所谓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莫属朱棣了。

《明史》曾这样记载:“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

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

三、《我崇拜的历史人物》作文500字到800字,求,快些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作文4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1200字1500字

即使是个了千年,那些曾为了国家拼搏的爱国将领的名字,也不会像沙子一样被风卷去。他们就像垫脚石,为中华的文化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我来说,岳飞是我所了解到的英雄中最厉害的一个。

岳飞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是在他出生不久后的一场暴雨中淹死的。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他学习认真,进步很快,十几岁就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北宋末年,岳飞建立起岳家军,去攻打侵略军,收复国土。那一年,岳飞才20岁。

侵略者的狂暴与贪残令人怒不可遏!当中原大好河山践踏在金人的铁蹄下,岳飞就决定长驱北进,摧毁敌人老巢。岳飞很爱护士兵,士兵也很愿意和他打仗。岳飞说过,有伤的人可以不用去打仗,而伤员们却从不把上市放在心上,没有一个人掉队。金军猛将兀术曾派10万大军要和岳飞比个高低。这大军中有3000多名铁浮图和拐子马,被人称为常胜军。而岳飞身边只有5000的士兵。岳飞吩咐大家把军斧绑在长杆上,每个士兵都拿一把钩镰枪。士兵按岳飞的吩咐‘上砍敌头,下砍马腿’的方法,把敌人杀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岳飞则挥动八十多斤的大锤,把兀术打得一下子跑开了。岳飞带领岳家军把金军打得像丧家的狗,金军的将士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们只要听到岳家军来了,就吓得掉头跑。

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秦桧等人强加给岳飞‘莫须有’的罪名,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臣子究竟是有罪,还是一片精忠报国之心?即使历尽万古千秋,当论功行赏时,也永远不会轮到往日奸臣的头上。人世间的黑暗,总有过去的时候,光明不久就会到来!岳飞虽然离开人间已几百年,但他那种大义凛然的爱国之情不会泯灭,他那高大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古人并未远去,他们是用自己的身躯为下一代的人搭建了一座前进的桥,那是一座永不放弃、凝聚着爱国之情的桥。那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必经之路。

四、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 以这个为题写1篇小论文,其实只要600字就够了

虽然我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却知道很多历史人物,而我最崇拜的就要数诸葛亮了。

诸葛亮字孔明。他父亲诸葛珪曾做过东汉的泰山郡丞,是一名普通的文职小吏。诸葛亮有两个姊姊、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在他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们姊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一九五年,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姊弟随叔父来到了南昌。但不久东汉朝廷又委任朱皓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率全家来到了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一九七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已出嫁,哥哥诸葛瑾当年留在老家,至今查无音讯,诸葛亮就与弟弟诸葛均一齐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盖了几间茅草屋,开始了躬耕生活。在隆中,诸葛亮一共住了十年。在这十年里,诸葛亮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典籍。他十分喜欢兵家、法家的著作、崇慕古代的管仲、乐毅,常常咏诵梁父吟,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一次,刘备向司马徽求教。司马徽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卧龙诸葛亮,凤雏即庞统。」不久,徐庶投靠刘备,又推荐诸葛亮。刘备想让徐庶把诸葛亮召来。刘备思贤若渴,就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拜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当时是公元二0七年隆冬,刘备四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刘备虚心向诸葛亮请教,于是引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隆中对策。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于是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觉得刘备胸怀大志,又三顾茅庐,便慨然应允。从此诸葛亮离开隆中,开始了后半生的戎马生涯。

而诸葛亮在一生中使用过很多计策,有一计叫激将法。我在一本《历史智慧》书上看到过这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对诸葛亮更加了解:那时诸葛亮和徐庶还有庞统都在一所私塾念书,到了学期末,先生提了个难题,就是要在午时三刻经过他的同意出这个屋子就算出师了。很多学生都在那里想办法,有人说外面着火了,还有人说想解手……可是先生对这些不理不睬。徐庶递上一封信,信上说母亲病了请允许去探望母亲。先生说:“午时三刻自便,一边站着。”庞统说:“先生,你要我经过你的同意从里面到外面去我是办不到,要是你能让我到外面去,我便能经过你的同意来。”先生说:“庞统耍小聪明一旁站着。”而诸葛亮则呼呼大睡起来,先生看到很生气,快到午时三刻的时候诸葛亮突然醒了,他拽着先生的衣服大骂:“你这是什么人,尽出一些刁难的题来,快还我三年学费!”先生被激怒了:“徐庶、庞统把这个不肖子给拉出去。”到了外面,诸葛亮捡了根很粗的木棍跪倒在先生面前说:“对不起,刚才为了出师冒犯了先生,请先生处罚。”先生恍然大悟说:“你可以出师了!”“徐庶、庞统也可以出师了!”先生想想有理也就同意了。看完这个故事,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了!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很多人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而我认为,诸葛亮他的聪明才智来自于他的学干和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自我的想法。诸葛亮一位世界难得的人才,我一直很敬佩诸葛亮,当然称得上崇拜他。很多人都是这样,就连刘备也要三顾茅庐,何况我这样的一个学生呢?

五、初三作文,500字《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

你是金晖的????? 鲁迅 在我开始识字的时候,我所知道姓鲁的只有三个。

一个是倒拔垂杨柳的梁山好汉鲁智深,再一个是班门弄斧中说的那个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鲁班,我还模模糊糊的记得有个叫鲁迅的,我只知道他的文章很难懂。上了五年级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才觉得他充满了正义感。

从此我开始读鲁迅的文章,鲁迅便在我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它比鲁智深还英勇,比鲁班还聪明,是一个把杂文视为匕首和刀枪,勇于跟反动派作斗争的伟人。

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是写些短小的结构杂文,小说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异彩?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

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存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读鲁迅的作品,实际上是在了解鲁迅的为人。

他敢骂,骂苟延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卑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抨击,抨击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击把孔乙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报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地生活着的闰土,为爱四大权力压迫的祥林嫂。他嫉恶如仇,使那些反动御用的文人们捉襟见肘,心惊肉跳,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

他的幽默中闪烁出睿智与深刻,内中包含的是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 这,就是鲁迅。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他消失了,又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让我们发扬鲁迅精神,把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人人内心中包含着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吧! 冰心 冰心,这位当代文学巨匠,这位世纪老人走了。

她一生都在享受着自己对别人的爱。这种爱,已融入了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冰心奶奶一生给我们讲了无数个平凡而美丽的故事,那么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冰心奶奶小时候那些平凡而美丽的故事吧! 1900年10月5日的夜晚,月光如水,万籁俱寂。

子夜时分,福州隆普营谢家宅里突然传出婴儿的呱呱哭声,那就是冰心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 冰心自幼聪慧好学,特别喜欢听故事。

为了鼓励她用心学习,当时担任她家塾督师的舅舅杨子敬常对她说:"你好好做功课吧,等你做完了功课,晚上我给你讲故事。"舅舅给她讲的第一部书是《三国演义》。

那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深深吸引了小冰心。等讲完 一段,舅舅总是再讲一回。

为了每天晚上都能听"三国"的故事,她学习更认真了,功课总是做得又快又好。可是,舅舅晚上常常有事,不能给她讲"三国",有时竟停了好几天,这可把小冰心急坏了。

不得已,她只好拿起舅舅的《三国演义》来看,这时她才7岁。最初,她大半看不懂,就囫囵吞枣,硬着头皮看下去,不懂的地方,就连猜带蒙,有时,居然被她蒙对了。

这样,她慢慢地理解一些书的内容了,她越看越入迷,看完《三国演义》,又找来《水浒》、《聊斋志异》…… 母亲见她手不释卷,怕她年纪过小,这样用功会伤了脑子,便竭力劝她出去玩,她不肯。母亲只好把书给藏起来,可不知怎么搞的,那些书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又被找了出来。

有一次,母亲让她洗澡,她就在澡房里偷看书,直到洗澡水都凉了……,母亲生气地夺她手中的《聊斋》,撕成两半,扔到墙边,小冰心望望母亲,又看看那本心爱的书,胆怯地挪到墙角,捡起那本书,又接着读了下去。这一来,倒把生气的母亲逗乐了。

冰心不但把读过的书都用心记住,还时常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假日时父亲带她到军舰上去玩,水兵们听说这个七岁的孩子会讲"三国"的故事,就纷纷围住她,当小冰心神气而又一本正经地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众人被她那稚气的神情逗得捧腹大笑。

听完故事,水兵们拉着她的手,称赞她聪明伶俐,并把他们在航行中用来消磨时光的小说包了一包,送给冰心作为"讲书"的奖品。回到家里,小冰心迫不及待地打开那包书,那都是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早期翻译的欧美名家小说,这些书令小冰心爱不释手。

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大都在书后印有书目,她从书目中看到了林纾翻译的其它欧美名家小说,就按书目去寻找别的小说来读,于是,她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 十岁时,冰心又学了《论语》、《左传》、《唐诗》。

她对唐诗抱有兴趣,很快就能背诵许多有名的诗篇,并开始学做对联。有一回,老师刚说:"鸡唱晓"。

她就脱口而出:"鸟鸣春"。老师一愣又说:"榴花照眼红"。

她略思片刻,便从容应道:"柳絮笼衣白"。这可把老师乐坏了,连连称赞说:"对得好,对得好。

'榴花照眼红'只是描写了石榴花开的景象,只是静物,而'柳絮笼衣白'除了柳絮飘扬的景象外,还出现人物"。 祖父谢銮思见冰心很有出息,从心里感到欣慰,但从不当面夸她。

一天晚上,祖父对她讲起了贫寒的家世。原来谢家先辈世居。

六、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600字作文

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曹操了但一说起曹操,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开口:“奸臣。”

如果你追问:“为什么?”多数人定会回答:“戏里就是这么唱的‘白脸的曹操……’”是啊,白脸的不就是奸臣嘛。但谁又去认真地考虑过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性的复杂?在那个生命极易丧失的年代中,在那个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阴谋阳谋应接不暇的年代中,战争时刻进行着。

乱世的战争不分对于错,只要能胜利,就是王者!手段——谁没有使过?就算一贯被罗贯中所褒的刘备也使了不少。那为何刘备的手段称之为“谋略”,而曹操的手段就是“诡计”?正如鲁迅说的“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靠不住的。

通常,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然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

而曹操的史上年代做史的当然不会是他那一党的人,自然也逃不掉后人对他的偏见.鲁迅先生说了.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有人说少年时的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而当桥玄见到曹操时,却作出了异于他人的颇高评价:“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末了还加一句:“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这给了曹操极大的肯定。

而曹操也没让桥玄失望。在官渡之战时,曹率精兵奔袭乌巢。

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

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杀死了主将酒鬼淳于琼。

在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之时,曹操想出望梅止渴的妙计,战胜自了我,是战士们脱离了险境。赤壁之战,曹军惨败,曹操逃亡中仍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

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皆是常人难为的。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我给曹操的评价就是.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大家风范.英雄气派.幽默.洒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