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散文一一课堂笔记《11》

如题所述

一,平列展开。这种结构往往撷取事物的几个侧面逐一表现。几个侧面的性质分量大致相当或着相等。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递进关系。文章层次呈平列展开状,好的连理枝。最后归结到文章的思想上。西方把这种结构叫做“三叶金花菜”,朱金顺叫做“总起总之总收”。范文,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朱自清《冬天》。这种结构比较清楚,好安排。文展平整丰厚好掌握。实用性比较深,写不好会流于平凡。
二,链环套扣。这种结构和平列展开略不一样。不同之处平展展开横式布局,精选的往往是性质类式的事件。而连现套扣是从式布局,精选的往往是时间上的几个不同片断。好比沟火三分有高有低。使人读起来有一种起伏绵延,涓涓片断。有一种直线式的波澜美。范文,刘白羽《长江三日》,孙犁《山地回忆》。
三,纵深递进。这类结构往往安照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因果联系去布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渐向纵深发展。从而使事件一步步明朗,感情一步步深化。主旨一步步显现。范文,许地山《落花生》,杨朔《荔枝蜜》,茅盾《白杨礼赞》。这种结构变化比较大,可以递进认识,可以递进感情。最终的目的是深化主题,清清楚楚地看到读者的思考核心。
四,回旋蓄势。这种结构往往先确定目标。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一波三折,屡屡受阻。一波为二波蓄势,二波为三波蓄势。使作者的感情和情绪起伏宕荡地推进。(势,文章的劲,文章的文势。)范文,刘白羽《白出》,《三顾茅庐》这种结构,每次蓄势就是它的层次,需要作者有尺水兴波的本事。有穿云裂石的本事。一般需要蓄三次势,二次势。有人叫做“三迭式结构”。
五,对比映照。这种结构往往通过二幅场景,二组事件的对比式排列布局,使之互相衬点互相烘托。从而使真的美的善的更加泾渭分明昭然若揭。从而更加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叫“双分对叉”。范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这类结构往往要以对立式的事件压缩的排列,可以人和人对比,人和人的不同行为对比,人的内心和外表对比,人和不同环境对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