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有什么轶事?

如题所述

(转) 轼大寿那天 宾客满堂 惟有一人没来 苏轼拿来笔墨纸砚 写了一张请贴:自西走到东边停,娥眉月上挂三星,三人间骑无角牛,口上三划一点青。那个人看了非常感动,就来了。(这是一首诗 每一句猜一字,共四字。)一心奉请(请) 传说,苏轼与庙里的和尚关系很好。一天,他让书童带上草帽,穿着木鞋,到了寺庙里取一样东西。书童问取什么东西,苏轼说:“和尚一见到你就知道了。”果然,和尚一见书童的打扮,立即就明白了苏轼要取什么。于是,便将苏轼所要的东西交给了书童。茶 传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到妹婿秦观家里去作客。苏小妹见哥哥来了,大摆酒席,热情招待。饭后,秦观陪苏轼到书房小憩,忽然苏轼看见桌上有一幅秦观的字谜画,上面写着:“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手命难保。”苏轼看完以后,对秦观说:“妙,妙,妙!”于是随手提起笔来,也写了一个字谜:“我有一物分两旁,一旁好吃一旁香,一旁眉山去吃草,一旁岷江把身藏。”写毕,秦观拍手道:“真妙,真妙!”苏小妹听了,跑进书房,说:“什么东西如此之妙?”俯身看罢,信口说道:“我有一物长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长蹄的跑不快,长翅的飞不起。”说完,苏轼、秦观异口同声地说:“妙极了,妙极了!”他们三个人说的是同一个字谜.鲜
补充回答: “研犹有石,岘更无山。姜女既去,孟子不还”,此谜为苏轼所制,谜底是“砚”“盖”。 传说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有一天与黄庭坚、秦少游结伴去游西湖。秦少游吟出一首谜语诗:“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苏轼已猜到这是什么,却佯装不知,笑着问黄庭坚。黄庭坚明白苏轼的意思,于是随口说道:“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走,归时摇橹还。”苏轼诙谐地说:“你们二位有船有房,想必过得不错,与你们相比,我可寒酸多了——我有一张琴,一根琴弦腹中藏;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原来他们三人作的是谜语诗,而且是同一个谜底:木工用的墨斗。
    关于“秃驴”,还有个故事和苏东坡有关,杭州有一个品行不端又爱钱好色的住持向苏东坡求字,苏东坡很快写了幅对联给他: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这位花花住持挺高兴,马上挂了出去,结果许多人看了之后都捧腹大笑,原来这也是个字谜,谜底就是“秃驴”二字。
有一天,苏东坡邀请黄山谷和佛印和尚来家小聚。这三个人在一起少不了要吟诗作对一番。正在兴高采烈,议论风生的时候,苏小妹来了,黄山谷连忙请她坐下,要她参加诗会。

苏小妹笑了笑说:“吟诗我比不上哥哥;写字我比不上山谷道人;念经我比不上老僧。要我参加可以,我们来猜谜行吗?”黄山谷和佛印连忙说:“行啊,你先开头吧!”苏小妹毫不推辞,便说:“这次猜谜,我们要玩个新花样,我先出个七字句打谜一,谁猜中了,先莫说,就由他继续出一个七字句字谜,该谜底必须与上一个谜底的字相联。第三个人同此,第四个人则要用一个哑谜来表示一个七字句,同样是一个字,最后这四个字连起来正好是一句成语。而这个成语又必须符合我们现在猜谜的情况,你们说行吗?”三个人一听都觉得难,但是又不肯服输,只得齐声说:“行。”苏小妹说出谜面:“月伴三星月如镰。”

三个人思索了一阵子,终于被苏东坡猜出。于是他抢先作第二个字谜:“曰映召陵似火燃。”

黄山谷发慌了,心想,得抢先联上第三句,否则要用哑谜联第四句就难啦。黄山谷到底不愧是个大文学家,脱口便说:“丕儿一去不复返。”

这时,三个人都望着佛印。佛印听了上面三句,心中已有数了,不慌不忙地把头上的帽子取下,马上又戴上,再用右手食指向上一指,说:“这就是我的哑谜,不知道跟你们的三个字联得上否?”三个人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因为大家都猜对了。原来,佛印哑谜的七个字是:“帽子一顶戴一天。”谜底是“宣”字。前面三个字是:“心”、“照”、“不”,依次连起来正好是一句成语:心照不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