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现代的赞扬老师的故事

给个标题 最还是大家都知道的或者是比较出名的 急急急急

谢谢了

1、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2、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3、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4、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文学家鲁迅:探望老师传为美谈

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伟人毛泽东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 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3

一、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端木赐,字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二、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三、程门立雪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四、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毛泽东,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来延安适逢徐特立60大寿毛泽东草席未暖就发起为徐老祝寿的活动。1月31日夜,毛泽东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2月1日黎明警卫员见他一夜没合眼有一次来请他消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我的老师,也是大家的老师徐特立的寿辰!我还要写贺词呢!”

说着,他提笔写了封长信。信中,他热情地颂扬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五、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端木赐

参考资料2:百度百科-刘庄

参考资料3:百度百科-程门立雪

参考资料4:百度百科-徐特立

参考资料5:百度百科-魏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湖南第1师范,在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徐特立的老师
他每天都穿草鞋,穿布衣,在学校里好多学生都叫他徐叫花子,他吃学生的剩饭.但是他每月的工资却是很高的.因为他把他的工资都捐给乡下的学校,而且还动员他的亲戚到乡下帮忙.
女教师的47个吻
查文红,这个上海女人,自愿来到安徽省砀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教师”。1998年9月初,当她兴致勃勃地拿着教材和精心准备的讲稿走进教室时,家长和孩子一看老师是个上海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她。有的家长竟带着孩子离去,转到另外的班,教室里一下子就空出了好多个位子。这当头一棒把查文红打得摸不着头脑。她找到校长,问是怎么回事。校长道:“我们这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你的普通话,所以跑了。”
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时,一名学生用土话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查文红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地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文红有些恼火,但她不便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说什么,便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校长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土话,‘狠狠’就是下午的意思。”
第一节课的遭遇引起了查文红的深思。她看到了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还是只晓得“狠狠”,他们将永远走不出这贫瘠的土地,也将永远不能与外界对话沟通。她决定倡导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首先能听懂讲课的语言,然后学会讲普通话,她开始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一有机会便向村民们学习。此后上课,她总先用普通话讲,然后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在她的推动下,普通话渐渐成了校园里的“时髦”语言。
查文红为了让启蒙阶段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通过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期末考试时,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
面对此情此景,查文红激动得哭了。她庆幸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那天晚上,她正在哭的时候,突然停电了。她只好躺在床上,一边想着远在上海的丈夫和女儿,一边等待来电。这时,窗外传来一阵碎乱的脚步声,她有点害怕,便壮着胆子喊了一声:“谁呀?”脚步声消夫了,外面一片寂静,静得让人心慌。就在她再次准备躺下时,又传来了敲门声,她担心是小偷,便提着棍子,走到门边猛地将门一拉,这时她惊讶地发现,住在附近的三个学生举着一支点亮的红蜡烛站在门口。其中一个孩子说:“刚才停电了,我们担心老师一个人害怕,便把家中过年用的红蜡烛拿来给你壮胆。因为不知道你睡了没有,所以我们在你窗子下面听了一会儿。”一支燃烧的红烛映着三张纯朴而稚气的脸庞,查文红十分感动,她一边接过红烛,一边将孩子们拥在怀里说:“谢谢你们,老师谢谢你们了。”
当时春节已经临近,学校照顾她想让她早点回上海过年,便让查文红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地,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文红有些生气,正准备批评他们时,一个名叫丁丽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
“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
“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
“不行,因为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
听到这里,小丁丽哭着说:“那你亲我一下好吗?”
查文红心里感动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一边止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都说:“老师,你也亲亲我吧。”于是她一路亲过去,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亲完最后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们觉得,查老师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47个孩子一齐大哭,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哭声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我从未听到过,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感人的哭声。”查文红每忆及此,还是感动得双眼湿润。
大年三十晚上,查文红上海家中电话响个不停。她知道那是她的学生打来的。临行前,孩子们纷纷表示,春节期间给她打电话,她怕家长们付不起电话费,所以没同意。最后班长出了个主意说:“我们打电话时,你别接,不就省钱了?我们约好,如果电话铃响两下就停了,那一定是我们打的。”此时听着那不断响两下的电话,查文红的心又回到了魏庙小学,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明昌中学的退休老教师郑玉身多年来一直投身在培养篮球队员的工作,培养了多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有的已在北航等名牌大学就读。已经六十多岁的郑老师的日常工作就是骑着摩托车四处打听家庭经济困难的有篮球天赋的青少年,找到后自己出力出资把他们培养成才。据悉郑老师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好,为了孩子的读书、训练,郑老师曾卖掉自己仅有的一头毛驴,为此还和妻子生过气。连郑老师的两个女儿都说爸爸对其他的孩子比对自己好多了。女儿出嫁时郑老师没有为她们准备任何嫁妆。不幸的是在不久前一天的一次寻苗中遭遇车祸,再抢救了十几天后不幸逝世,目前还因没有通知完他的所以学生而未出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