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由来和发展

如题所述

在公元3世纪时,我国的数学著名《九章算术》就记载了不少一次方程的问题。它在世界上最早提出联立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的取名,是由于当时用算筹解方程组,列出各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时,构成一个方形,故“方”就是“列筹成方”的意思,“程”就是“课程”,所以把这种“方”形的“课程”叫做“方程”。

清朝初期在翻译外国数学书时按拉丁语的原意译成“相等式”,1859年我国学者李善兰才改译为我国古代的名词——“方程”。


方程是初等代数中的重要内容,方程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应用。

中国古代对方程就有研究:在《九章算术》中载有“ 方程 ”一章 ,距今已近2000年 ,书中方程是指多元联立一 次方程组 。13 世纪秦九韶首创正负开方术 ,即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 。在西方,英国 W.G.霍纳于 1819 年才发现类似的近似方法.14世纪朱世杰对含有四个未知数的高次联立方程组的研究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十六世纪,随着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于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 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华、傅的主张在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相关内容

方程名字的由来:

方程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算书《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在我国东汉初年的一部现有传本的、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著作。书中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分为九章,“方程”是其中的一章。在这一章里的所谓“方程”,是指一次方程组。

古代是将它用算筹布置起来解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注释《九章算术》说,“程,课程也。二物者二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里所谓“如物数程之”,是指有几个未知数就必须列出几个等式。一次方程组各未知数的系数用算筹表示时好比方阵,所以称之为方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