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在韵律上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再别康桥》韵律上的特点是节转韵 。诗歌的节转韵,就是诗歌节与节之间出现了不同的韵脚,产生了转韵的现象。

这首诗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i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 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 韵。

第四节韵字有“虹”“梦”,押ong韵。第五节韵字有“溯”“歌”,押o e通压韵,萧,桥压ao韵。每节的韵脚不同,所以节与节之间实现了转韵。

纵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扩展资料:

《再别康桥》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以想见,诗人挥手别云,强装洒脱淡定,其实转身早已泪流满面。毕竟谁也不希望在喜欢的事物面前表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所以诗人说自己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走,他害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失了仪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营造而出柔美幽怨的意境。

全诗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而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离别的无奈表现得真挚隽永。诗歌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盈婉转,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再别康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是节转韵 。诗歌的节转韵,就是诗歌节与节之间出现了不同的韵脚,产生了转韵的现象。如

  这首诗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i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 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 韵。第四节韵字有“虹”“梦”,押ong韵。第五节韵字有“溯”“歌”,押o e通压韵,萧,桥压ao韵。每节的韵脚不同,所以节与节之间实现了转韵。纵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不难看出,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也是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所谓音韵美,即诗歌在声音表现上所展示出的韵律中的顿挫和抑扬之美。对于汉文诗歌而言,除去我们常说的押韵之外,更多的是表现在诗歌平仄相间之中所产生的节奏美感。

  《再别康桥》每节四句,隔句押韵,平仄通押,节节转韵,从淡雅的“怀来”韵,转入“江阳”,给人以慷慨回味的激动,渐入柔美的“摇条”韵,情感愈发浓厚,而转入洪亮的“中东”,情绪也达至最高,“梭波”韵如低声私语,梦境渐渐迷离,又回复到淡淡的“怀来”,情动往返,令人留恋。

  如果细心剔除诗中的虚字(如“的”、“了”等),诗行中两字一节,平仄相间,这才是诗歌真正产生音韵美的关键。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即平声,“上去入”即仄声。平声给人以淡雅、细致的愁思,仄声则令人辗转、哽咽;平声节奏舒缓,仄声起伏跌宕。诗中大量地运用平仄相间的音韵安排,在不知不觉中流露了情感的抑扬抒发。如“轻轻”、“我走”,“轻轻”者令人顿生依依不舍之感,“我走”二字读为上上声,因两个上声字连用发音相对困难,气流不连贯,本是汉语中最忌讳的两仄连用用法,而用在这里,“我”字一顿再读“走了”,反而产生了含泪哽咽的效果,亦本是作者真情之流露,使人不禁垂泣。

参考资料:http://bbs.dahe.cn/bbs/thread-840502-1-1.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9-11
特点:相同或相似
第3个回答  2010-09-11
押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