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什么是状语?

如题所述

1. 急求 这个真的很难解释……名词就是可以做主语的词语,用我的理解就是只要说这个词或这个字,就能想到具体的人或物.比如月,你就能直接想到月亮,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比如每天刷牙 这样就限制了刷牙的时间,不是两天,也不是一小时,就是每天.名词作状语一个名词在句子中不做主语或宾语,而是限制形容词或动词.其实一般情况下,只要你看到文言文的句子,你自己尝试翻译一下,不用太生硬的直译,按照自己的理解念出来,你就会发现那个名词前面会有一些字,比如在,等等.那它就不是做名词,而是做状语。 2. 文言文中的状语部分是什么 所说的文言中的状语是我们在研究时根据现在的语法适当命名的。 状语是是用来修饰动词也就是谓语的。通常是在文言中以介宾形式或者名词活用出现。 文言文中的状语基本为后置状语。 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 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若有放在谓语(动词)后的现象,则谓之。 第一:找出(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 为什么要找出和找准动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 ①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③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上面四个句子的关键动词分别为:①得 ②贤 ③战 ④申 第二:掌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的规律 上面说了: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而如果是状语后置的情况,它一定要符合这么一条规律 “谓(动)+(宾)+(介)+名(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后置的“状语”了。实际就应该是: “谓(动)+(宾)+【介+名】” ①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作“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 由此,根据上面两条,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结合规律判断:“贤”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弟子”是“名词”。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 ③赵尝五战于秦 结合规律判断:“战”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秦”是“名词”。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合规律判断:“申”应该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以孝悌之义】申之。 3. 文言文中状语 宾语 谓语 定语是什么意思 1。状语:修饰动词、副词、形容词甚至整句,说明谓语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伴随状况、目的等等。如:他在灯下看书。“在灯下”是状语。 ) 2。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它回答的是主语“干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如上句中主语“我”干什么?“看书”。“看书”就是谓语。 一个句子,一般都可分成主、谓两大部分(祈使句是省主句)。再细分又可分成谓语(动词)、宾语,表语,补语(包括宾补和主补),定语,状语,同位语等。 如第一例中谓语部分可划分成谓语(看)和宾语(书)。 谓语部分中心词一定要是一个动词,要么是行为动词,要么是系动词,不同的动词构成不同的句子类型。 句子的各种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都在谓语动词上变 3。宾语。指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由名、代、数,宾语从句等相当于名词的词句充当,但人称代词要用宾格。如:还说上例。谓语动词是“看”,看什么?看“书”,“书”是动词“看”所涉及的对象,是“看”的宾语。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及物动词和介词或相当于及物动词和介词的短语才可带宾语。 4.定语: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定语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例如:(暖和)的阳光照着(平静)的湖水。(形容词作定语) 4. 文言文中的定语、状语、宾语是什么样的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条件: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定语后置句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一、“中心词+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二、“中心词+定语+者”.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中心词+之+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 语文文言文中常有名词作状语的用法,状语是什么怎么看出文言文的一 状语(adverbial)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 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在不同的语言中“状语”有不同的作用。 中文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德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英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句子成分。例句:(括号内为状语)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空(谷)传响。 状语常以以下形式出现: 1.副词、形容词经常做状语。 2.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做状语,一般名词不做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很少做状语。 3.介词结构常做状语。 4.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词的前边,但表示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美景。 状语说白了就是修饰动作的词,也可以理解成修饰谓语的词。 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这种名词作状语的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再如时间名词“岁”的活用就有“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中的“岁”(译为“每年”),“良庖岁更刀”中的“岁”(也译为“每年”)等。 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例子俯拾皆是。如“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孔雀东南飞”、“北伐”、“南征、“西行”等,译时加介词“向”;“外调”“上访”等,译时加“到”,而“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外”、“内惑与郑秀,外欺于张仪”中的“内”与“外”译时均得加上介词“对”。 规律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应译为“在朝廷上”,“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中“郊”也得译为“在城郊”,“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中的“草”和“露”,需译为“在草丛中”、“在露天里”,而“沛公已去,间至军矣”、“道芷阳间行”两句中的“间”就应译为“从小道”了。 规律六: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中的“隶”,“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列传》)中的”客”,就需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奴隶一样”,“像对待宾客一样”。 规律七: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如下面的例子,“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采草药》)中的“古法”(译为“按照古代的方法”),“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 6. 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的几种用法 摘要:在现代汉语里,状语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做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做状语却相当普遍。一、普通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有的表比喻,有的表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有的表示工具、凭借或方式。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例如:(1)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3)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4)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汉书·李广苏建传》)简析:(1)句中“犬”名词,用做状语,“犬坐”意思是“像犬一样坐着”。(2)句中“云”用做状语,“云集”意思是“像云一样聚集起来”;“景”通“影”,“景从”意思是“象影子一样跟从”。 (3)句中的“人”和(4)句中的“鸟兽”跟(1)句中的“犬”用法类似。这种用法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 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用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5
状语是用于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方式和伴随状况等的一种句法成分。通常由副词、介词短语、分词和分词短语、不定式或相当于副词的词或短语来担当。其位置一般放在句末,但也可放在句首或句中。扩展资料:语文状语定义:状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说明:1、副词、形容词经常做状语。2、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做状语,一般名词不做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很少做状语。3、介词结构常做状语。4、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词的前边,但表示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美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24
语文中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表语,定语【正确表述是句子中什么是......】
主语:句子中表述谁,什么的成分。
例如:【小二黑】是个好青年。【杨树】全发芽了。
谓语:句子中表述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成分。
例如:我们在教室里【读】书。
白云在空中【飘来飘去】
宾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一般在句子最后,有时用“把”前置。
例如:同学们正在做【实验】。
我已经把【化学作业】交给班长了。
状语:句子中用来修饰动作行为的词语。
例如:赵珊珊【慢条斯理】地拾掇着书包。
老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定语:句子中对事物的性状进行修饰限制。
例如:【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淡淡】的白云。
表语?是补语误,还是换了表达词汇?
补语是对动作的程度等进行修饰限制的,一般在句子后面,常由形容词和动量词充当。例如:我去过你家【三次】。去山区希望小学的路难走【极了】。
第3个回答  2022-12-31
语文中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表语,定语【正确表述是句子中什么是......】
主语:句子中表述谁,什么的成分。
例如:【小二黑】是个好青年。【杨树】全发芽了。
谓语:句子中表述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成分。
例如:我们在教室里【读】书。
白云在空中【飘来飘去】
宾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一般在句子最后,有时用“把”前置。
例如:同学们正在做【实验】。
我已经把【化学作业】交给班长了。
状语:句子中用来修饰动作行为的词语。
例如:赵珊珊【慢条斯理】地拾掇着书包。
老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定语:句子中对事物的性状进行修饰限制。
例如:【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淡淡】的白云。
表语?是补语误,还是换了表达词汇?
补语是对动作的程度等进行修饰限制的,一般在句子后面,常由形容词和动量词充当。例如:我去过你家【三次】。去山区希望小学的路难走【极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