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评价不做学术就不要去读PhD这样的说法?

如题所述

之前的回答站在学生角度分析了不少了,前阵子我正好跟刚找到AP( Assistant Professor)职位的朋友聊过一些东西,这里站在招PhD学生的教授的角度来分析下。

首先,我很理解这位教授的说法。至少在美国,教授养一位PhD学生的成本非常高。先说funding成本,教授得每月给学生发工资(stipend) ,$2700x12个月=$32,400,给学生交学费(tuition) 一年$48,000,还有交学生的保险,给系里交工位费啥的,所以一个学生一年下来教授至少得掏$100,000。要知道,公立学校助理教授一年的工资也才8,9万。另外,这几年NSF funding啥的削减得越来越厉害,教授申请funding真的非常不容易。所以一般来说你看哪个lab的PhD学生多,人丁兴旺,哪个老师就越有钱。相比来说,国内老师养个博士生的成本就太低了,大陆高校的博士生待遇我就不说了(额,我是深切希望国内高校提高博士生的待遇,温饱都不能保证还搞啥研究。。。),而香港高校的PhD学生的工资都是香港政府支出,教授养学生的压力会小很多(同学反映,此处更正:香港高校大部分PhD学生还是老板支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1

我提供一个国内版视角吧。

如果成为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算学术巅峰的话,那么院士的选拔可以看作到达顶峰的路径。选拔方法是什么呢?两年一次,一次总共大概150人,工程科学对半分,平均一年75人。

我们假定若干年后每年还是75人,且平均看每一年参与竞争的都是同年级的博士同学。

目前每年全国土鳖博士毕业生6万多人,算上海归,同一年龄组大概7万人应该比较合理。

那么你看到了,你需要在同年级博士毕业生里成为千分之一的精英才算有希望。

这个似乎有点丧气,可能院士这个比较难搞,那么准院士的杰青呢?

全国每年选拔200人为杰青,那么成功概率乐观估计是千分之三,杰青其实也很难了,我们再放宽到优青。

全国每年选拔400人为优青,那么乐观估计成功几率大概是千分之五。

我们大胆认为博士有一半不从事科研工作,那么几率翻倍成为优青也要是百里挑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