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赏析

如题所述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丹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情基调。)
2.伟大而又坚强!(指出黄河的象征意义,明确了歌颂黄河的原因——它代表我们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望黄河滚滚。(此句中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东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
4.劈成东南两面。(诗人着重写黄河的额动态,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
5.啊!黄河!(用“啊”领起,充满激情。)
6.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非常贴切,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9
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丹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情基调。)

2.伟大而又坚强!(指出黄河的象征意义,明确了歌颂黄河的原因——它代表我们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望黄河滚滚。(此句中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东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

4.劈成东南两面。(诗人着重写黄河的额动态,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

5.啊!黄河!(用“啊”领起,充满激情。)

6.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非常贴切,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7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丹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情基调。) 2.伟大而又坚强!(指出黄河的象征意义,明确了歌颂黄河的原因——它代表我们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望黄河滚滚。(此句中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东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 4.劈成东南两面。(全文
第3个回答  2021-03-15
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丹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情基调。)
2.伟大而又坚强!(指出黄河的象征意义,明确了歌颂黄河的原因——它代表我们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望黄河滚滚。(此句中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东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
4.劈成东南两面。(诗人着重写黄河的额动态,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
5.啊!黄河!(用“啊”领起,充满激情。)
6.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非常贴切,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扩展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创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主题思想
《黄河颂》当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它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用澎湃的激情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并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铸就像它一样伟大坚强的决心。
全诗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表达了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思想感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3-10
光未然《黄河颂》赏析

------光未然《黄河颂》赏析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黄河大合唱》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它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第二节是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文中用一个“望”字来统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颂黄河,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