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红楼梦》里面的诗像河里的水草,捞出来就不好看了?

如题所述

《文学回忆录》,木心先生这样说:“《红楼梦》里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诗如此,生活亦然。象牙塔里的生活固然美好,可一旦离开了象牙塔,就不美好了。就像我,出了这座校园,没什么朋友,一筹莫展。像温室里的花朵被人移到了烈日下,迅速枯萎。不像我哥,不像我妈,平时走在路上都经常会有人跟他们打招呼。遇到大事小事,总能找到人来帮忙解决。我就是一棵水草,离开了那片水,便活不下去了。

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看了范雨素的那篇文章。大家都说她写得好,心平气和,苦涩着,幽默着,却无比击中人心。确实如此,换作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来写,即使可以写出辞藻更华丽的语句,却没有那份心境,更缺少摄人心魄的力量。

有些东西读书可以给你,有些东西电影可以给你,但有些东西,只有生活才能给你。以前,有粉丝问我,她喜欢写东西,但不知道该怎么做。她给我看她写的文章,不用猜也知道,都是些青春期的小情绪。语言很漂亮,但仅仅是漂亮而已,没有实质的内容。就像一个衣架子,外表一身华服,里面却空空如也,风一吹就会倒下。


我记得当时给她的建议就是:先去生活,再去写作。生命中的浅滩暗礁胜过一切教科书。随便问问你的爷爷奶奶,他们的故事完全可能就是另一个《活着》;和母亲聊聊天,她会告诉你年轻的时候她为什么选了你爸爸而抛弃了别的追求对象;和父亲闲聊两句,职场上的困惑也许就会迎刃而解。这些,比起那些“我有一个朋友”的鸡汤故事,充满了岁月的魅力

木心曾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为什么?为什么在贾假假的诗歌中,土白话入诗却能取得独特的效果——这是因为宋词提供了一种固定的形式规约,当长短句的语言规约介入到新诗写作中,语言就会得到一种体制性的升华。

这就是语言制式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将汉赋、绝句、律诗、宋词、元曲当做是一种美学风格,鲜有人谈及文体的语言制式。

即便谈论,也是从押韵等技术学的角度切入,鲜从形式上作整体的比照。新诗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诗歌形式上没有标准的、通行的、为写作者共同遵守的语言制式。徒有诗形,而无诗质,缺乏语言制式,正是新诗发展遇到的瓶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1
诗如此,生活亦然。象牙塔里的生活固然美好,可一旦离开了象牙塔,就不美好了,需要在特定的地方。
第2个回答  2019-09-11
”诗如此,生活亦然。象牙塔里的生活固然美好,可一旦离开了象牙塔,就不美好了。就像我,出了这座校园,没什么朋友,一筹莫展。像温室里的花朵被人移到了烈日下,迅速枯萎。
第3个回答  2019-09-11
语言很漂亮,但仅仅是漂亮而已,没有实质的内容。就像一个衣架子,外表一身华服,里面却空空如也,风一吹就会倒下。
第4个回答  2019-09-11
诗如此,生活亦然。象牙塔里的生活固然美好,可一旦离开了象牙塔,就不美好了,需要在特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