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诗歌写的是惠崇的一副描绘什么的画?

如题所述

《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为惠崇的一幅画而作的题画诗。
《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在逗留江阴期间,为宋朝著名画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是千古名句。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惠崇春江晓景》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3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是北宋时的一个僧人,擅长绘画,他画过一幅《春江晚景图》,苏轼这首《惠崇春江晚景》诗,就是写在画上的题诗。所以,诗中所写,应该就是画中所绘。可惜历史太久,这幅画早已失传;亏得苏轼留下了精彩的诗句,带我们进到画中去。

竹外桃花三两枝

画面上有竹,有桃花,是春天的气息。写“竹外桃花”,大约竹子也并不茂密,透过间隙就能看到外面。几丛竹子,三两枝桃花,春意已然在笔下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子在水中游,本是常见的画面,但到了苏轼的笔下,先是江水有了灵魂一般,变得温暖起来;鸭子也成了知晓春天的使者,待江水刚刚回暖,就急忙忙扎进水去嬉游了。画上虽是静物,却瞬间鲜活。这就是诗歌与绘画相比的妙处:画面如实,有江水,有鸭子;而诗句里,有温度,有想象,甚至有奇妙的代入感。

蒌蒿满地芦芽短

蒌蒿,是一种野菜,春天生长。地上长满蒌蒿之时,就是春天来临之际。芦芽指芦苇的嫩芽,芦苇到夏秋长成,春天时只是刚刚冒头的小苗。画面上出现了蒌蒿和短短的芦苇新芽,加上初暖的江水,迫不及待的鸭子,满是早春气象。这个春天的味道,被苏轼从画面里捕捉到,提炼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

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是中国江南特有的一种鱼,因为肉味鲜美肝脏却有剧毒,自古在美食圈里就名气极大。鱼类有回游的天性,春天正是河豚鱼去江河上游产卵的季节。河豚来了,春天就真正到了。

关于这句诗,很多解释都说,这是苏轼的想象,画面上并没有河豚。既然原画已经失传,不知道画上没有河豚的说法从何而来。既然苏轼才是原画的亲自观赏者,并且题诗在画上,为什么不相信他呢?有人说只有先推定画上没有河豚,河豚是苏轼根据前面的蒌蒿、芦芽引发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苏轼的想象力。这个逻辑着实很奇怪。可能他们觉得,苏轼是一位标准的美食家,看到蒌蒿和芦芽,这两个菜正好是配河豚一起吃的好搭档,于是憧憬起江南河豚季的美味来。

关于河豚的话题先不管它,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首诗:想像一下,如果这不是一首题画诗,而就是苏轼来到江边,记录下眼前所见,又如何?

竹枝,桃花,鸭子,河豚,蒌蒿,芦芽,还有满眼的春江水,这些春天的符号,本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光图。苏轼只不过用一支白描的笔,把这春江美景逐一描绘下来,不用任何颜色,不也是一首精妙的春之礼赞么!既然如此,有没有河豚,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吧,重要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里又动中有静,虚中有实:静静开着的桃花,急急忙忙跳进水中的鸭子,挺立的细竹,满地的蒌蒿,如期而至忽隐忽现戏水的河豚......恍惚间,甚至分不清哪些是画,哪些是诗,哪些又是眼前这生机勃勃的春天了
第2个回答  2022-03-13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第3个回答  2022-03-13
《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为惠崇的一幅画而作的题画诗。
《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在逗留江阴期间,为宋朝著名画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是千古名句。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惠崇春江晓景》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第4个回答  2022-03-13
《惠崇春江晚景》诗歌写的是惠崇的一副描绘什么的画?图中画的是一个人站在河中央,在一艘船上游水。惠崇本姓风,惠渊居钟姓之南,又焉敢望张姓,何异外姓!孔子学问高,聪敏善于思考。

惠崇天资聪颖,博闻强记,才思敏捷。

所以是写张姓之南吗?惠崇之南似乎是钟姓,但张姓之南可就不是惠崇之南了,张姓之南是一个家族的名字,这个家族就是东晋时期的张康。看看这支族里人的名字就知道,张康为王安石重孙。

康曾效命于泰山府,所以张康是一个官宦子弟。

没有官宦子弟做的官做的事,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他们深知家族的命运,所以什么官员的儿子,当官发财的就都是他们的兄弟,即被视为家族族亲。

所以,张康的兄弟不是张康的,就是钟姓的惠崇之光,如张惠连,张惠奕,张惠凡,张惠轩,张惠等。仔细想想,张惠奕他们怎么就出名了呢?他们不是干官吗?这些官二代官三代,还有些很自然的名字。比如张惠连就是王季玄他们的儿子。

他们几个人分别排行老三,五,三,五,你真的可以分得清他们之间的排行吗?如果你排行老七,那他们就排行老五,有些怎么也不知道排名,他们能分得清的?但是张康他们几个弟弟就不同,他们只有两个排行。

其中张惠连排在第四,张惠奕排第五。再看他们的官名:钟康想当什么官就当什么官,惠崇想当什么官就当什么官,可以说他们名下已经有了几百位官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