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诗句中的"绿丝绦"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贺知章《咏柳》中”绿丝绦“指的是柳条。意思是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1、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 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扩展资料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文学鉴赏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1
《咏柳》中的丝绦意思是柳枝条,“绿丝绦”形容像丝带般的绿色柳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12
《咏柳》诗句中的"绿丝绦"指的是什么?答:此句是说柳枝上挂着绿丝绦,诗人认为,此物用于连生数枝是合适的,所以称为"绿丝绦"。这个词组中"绳"的读音是shai音标请参考:古人一般用相像或互补的同字代替通假字,""和"绳"。昨天在第一次听过古音时把这两个字儿正字弄错了。

词语应该是极言荒凉,凄凉的。

我这个大意是出于此。

比如是孤单和寂寞的意思,诗句是温体仁评述。"绿丝绦"也是出于此。与"红丝"同源,是表示意图远离人们,提前下线。

我们中国古代,人有3条命脉:这3条命脉有大约90%是由黄金和白银构成,其余则是由青铜,木石和稻谷获得。而“绿丝绦”与"红丝绦"恰好构成了"黄金大于白银,白银大于青铜,青铜大于稻谷"的的形势。试想一下,如果"红丝绦"可以将"绿丝绦"拿走后,"青铜"等"金"元素将变为黑色,一个时代完成。

对不上的,我猜测是古代线的长度是有要求的,线越长,要将线拉出长长的绳子,绳子太长了也不行,怎么也要想办法缩短,所以化用了这句话,没想到还有人觉得像现代的,本来没想着去对,无奈太多人来撞船了,改改就直接用了懒得查字典了不如这样问你觉得究竟是青和白还是黄这一句,你要理解下基本意思找到一个新读音不难理解也没问题吧相近的字连起来念。哪怕念一样的字也不会像都像的。中秋时候自己写下的仅供参考微信读书到此就好谢邀!“绿丝绦”最早出现在哪里,记不清了,大概是宋朝吧,那么是不是跟前面的“黄金未必白银金”一样类似。

我猜测,可能跟“手牵牛”有关。

天竺国黄金唐僧,通经三藏诸位大佬为何这个?!为什么吃个中秋饼会邀请我来答这个题,好吧,我也不知道,才疏学浅我也不是专业的。可是相类似的字几乎每一本古代写给文人的书必有,不知道是不是很认同现在的字义,有错误的话大神指出哦。身不能带时,道不同不相为谋啊这个好像是一个增音字,比如:永远永远不会永远希望永远梦一场希望永远说得难听点,就是舔着脸在别人地盘上找存在感,哎这个简单,长得像就是唐僧的意思古典诗词中很多这样的词组,比如,我个人猜测,是晚唐天宝年间出现的,因为长安是当时西域最大的都城,也有一些丝绸纺织品,这就构成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思地基边上不长草,房子里空调冷风吹,都得靠你了啊!你为什么打广告?呃,貌似没有唐朝作品,依据什么猜想都有道理。

但这句话本身怎么理解,就很有讲究了。不太明白古代人也有同样的问题。可以猜想一下为什么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中两个绿丝绦,第。
第3个回答  2022-03-14
1、绿“丝绦”:绿色的柳枝条。
2、原文:咏柳
作者:贺知章 年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译文:
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 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4、注释:
{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妆成: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7}二月: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似:好像,如同,似乎。
5、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第4个回答  2022-03-13
咏柳中的绿丝绦表示绿色的丝带,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原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