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前身为什么叫紫禁城?传说中对应天上北斗七星的建筑是哪几座?

如题所述

故宫博物院的前身,被人们称为紫禁城,这个得名源自古人对天上星宿的崇拜。目前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群。传说中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就分布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建筑之中。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

我们今天熟知的故宫,是1925年博物院成立后更改的名称,可以理解为旧时宫殿的意思。在这之前,这座庞大的建筑群一直都被人们称为“紫禁城”,名称的由来是源自天文学中的紫微帝星


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星垣分区为三垣、二十八宿,其中的三垣就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天空中紫微垣位居最中间,太微垣和天市垣位列两旁,就像帝王和随从的位置关系,所以也有“紫微正中”的说法。


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一定有印象,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曾出现过“钦天监”这一官署名,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观测天象变化,从而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这也说明,旧时帝王对天文星象的变化是极其重视的。


据史料记载,钦天监是清代的官称,在明朝这一官职被称为司天监,他们通过长时间观测星象发现,紫薇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是永恒不变的。而古代传说中的天帝所居住的宫殿,正巧也被称为紫微宫,与紫微垣一样都是在天庭的正中央。


人间的皇帝都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的化身,以“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的理念区分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皇帝所居住的地方,自然成为百姓禁止靠近的场所。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就汲取了这两个寓意的结合,称之为“紫禁城”。



故宫里的北斗七星

紫禁城的始建者朱棣,被人们称为“在时间上作画的人”,建造之初光是筹备材料就花费了10余年。当时的人们相信上天的星象变化,可以改变人间的运势,建造如此庞大的一座建筑,又怎能不考虑这个问题。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时候发现,天上的北斗七星统率其他群星,周而复始的运转,认为它是天上群星的中心。所以在建造紫禁城的时候,建造者也把代表中心的北斗七星安置在了紫禁城的建筑中。


很多朋友在进入故宫之前,可能都听说过宫里藏着北斗七星的事情,但在游览的过程中却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并不是代表北斗的建筑藏得过于隐秘,而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样去寻找它们,以及它们的标志是什么。


在紫禁城众多的建筑中,有7座建筑的殿顶上设有代表北斗的圆球形金顶,如果不是有心留意去寻找,可能一般的游客真的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


这些建筑分别位于午门城楼及东西燕翅楼的4处圆球金顶、中和殿上的1处圆球金顶、交泰殿上的1处圆球金顶,以及位于钦安殿上的1尊宝瓶,7处相连便形成了皇城中的北斗七星。


随着我们对天文星象的认知逐渐加深,得知北斗七星也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随着四季周而复始的运转,有经验的人们可以通过斗杓的指向来辨别四季的变化。斗杓指向北方天下皆冬;斗杓指向东方天下皆春;斗杓指向南方天下皆夏;斗杓指向西方天下皆秋。


天上的北斗会随季节改变指向,但紫禁城中的建筑北斗却是永恒不变的。以钦安殿结尾的皇城北斗斗杓指向的是万岁山(景山),斗杓指北在这里是预示江山万年的意思。虽然朱棣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但由他主持建造的这座庞大建筑群却可以长久地流传下去,也算是映照了皇城北斗的美好寓意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5
故宫之所以被叫紫禁城是为了讲究天人合一,午门两侧环抱的城台上,各有两座重檐攒尖顶的亭,每个亭的顶上,各有一个圆形的宝顶。是四个斗剩下三大点就是中间的那个中和殿、后三殿中间的那个交泰殿和后面的钦安殿。
第2个回答  2021-05-05
紫禁城的名字可能和“紫气东来”的典故有关,在古代紫气被认为具有吉祥含义,预示着圣贤和宝物出现。 紫禁城午门两侧环抱的城台上,各有两座重檐攒尖顶的亭,每个亭的顶上,各有一个圆形的宝顶。这四个“星”就形成了北斗七星的一个斗。三大点中间的那个中和殿、后三殿中间的那个交泰殿和后面的钦安殿。于是,七个金色的大圆球,就形成了北京中轴线上故宫区域的“北斗七星”。
第3个回答  2021-05-05
名称的由来是源自天文学中的紫微帝星,并且古人认为“紫气”是祥瑞之气的,并将其视为帝王、圣贤和珍宝出现的预兆。分别是位于午门城楼及东西燕翅楼的、中和殿上、交泰殿,以及位于钦安殿上,7处相连便形成了皇城中的北斗七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