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孟子代表人物,主要主张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一)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的中心内容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即以德执政。作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是不可能认识到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在这个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的心目中并不认为人民比君主更高贵,而是认为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比君主重要得多。只要君主能与天下之民共忧乐,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就必然能称王于天下。尽管孟子民不离口但他所有关于民本论述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统治者而不是人民。所以孟子提倡民本思想,归根结底是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的。(二)制民之产制民之产是从民本思想中直接引发出来的内容。孟子认为,国君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使其有固定不变的产业,过安定富足的生活。而战国的现实却是群雄争霸,战火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毫无保障,但各国的君主却“仓凛实,府库充”,过着奢糜的生活。如此而想得到民心是绝不可能的。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贤明的君主,应该制民之产,即分配给百姓固定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仁政的起码要求。(三)轻摇薄税,使民以时战国时代赋税、摇役形式繁多,沉重不堪。孟子认为有贤德的统治者只能用其一种,宽缓另外两种,以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人民的困苦。如果统治者继续横征暴敛,继续征调民力去扩大战争,那人民仍然无法维持生活,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为此,他提倡“薄赋敛,深耕易褥”要人们不违农时的进行生产,并且主张要给百姓以一定的生活上的满足。这种重视生产主张给老百姓以一定的生活上的满足的思想,对于当时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封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孟子在其仁政_说中明确规定了“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等内容。(四)农商业并重,促经济繁荣在轻摇薄税的同时,孟子的仁政学说中还主张农业商业并重,既能看到农业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又能重视商业生产对封建经济的促进作用,应该说是一个全面而长远的经济政策。商业方面,他认为商业的发展是封建经济繁荣的一个标志。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减免关卡和市场的税收。因此,他在仁政中明确规定了“关市讥而不征”“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等内容,认为只有减免商业税,才能招徕大批商人到国内做生意进而促进封建经济的全面发展。(五)兴学校,重人伦教育孟子主张兴办学校,通过教育把儒家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推行于天下,使之成为全民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从而起到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孟子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因此,在解决穿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孟子又在仁政中规定了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六)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仁战兼并战争是战国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在当时,只有通过兼并才能实现统一,可以说兼并战争是通向天下统一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兼并战争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是其积极的方面,但也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孟子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的,但他反对的只是战争的消极方面。他认为兼并战争是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但是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战争有仁义与非仁义之分,一切符合仁义的战争他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是仁义之战必须在实行仁政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无敌于天下。孟子关于战争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只是一个美妙的幻想,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合拍,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企求和平的愿望。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亘古至理,这在今天看来仍有广泛的积极的认识意义。来源:环球市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