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古诗词阅读习惯的培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27
一、 一本教材--诵有所依
笔者所在学校生源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及周边农村孩子,学生的文化知识积淀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兼之考虑到市面上的诗词读物难以在本校实现针对性诵读,因此,根据校本实际编订古诗词诵读教材,可为学生养成诵读古诗词的习惯提供载体。
笔者课题组结合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叶嘉莹的《给孩子的古诗词》等读本,并参考国内其他学校在编订古诗词校本教材上的经验,遴选了百首著名诗词,将其依次编排为十个主题:童真童趣篇、四季时节篇、山水风光篇、思念家乡篇、自然景物篇、友人情谊篇、诗以明志篇、边塞壮志篇、哲理思考篇、其他篇,十个主题分别附有篇首语。在此基础上,按一二年级共计四个学期分为四卷,每卷收录二至三个主题,每卷各二十五首,总计一百首诗词,其中诗占90%,词占10%。
考虑到低年段学情,每首诗词还配以原文注音、难点注释、译文、一句话赏析,在辅读文字方面尽可能做到简洁浅显。每一卷的最后附有“诗词小苑”,供学生自由记录一学期积累的诗词,写下最喜欢的句子、篇目,还可以画上自己最喜欢的诗词画面。
自编校本教材使教师在教诵时有本可依,通过规范的教材更科学合理地指导诵读;同时,也使学生有本可读,学生人手一本,自主使用意识更强,可随时随地诵读。教师还能从校本教材附带的表格中观察、收集、分析数据,及时了解学生与家长的亲子共读情况,为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二、 两者融合--家校共育
实践表明,教师与家长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培养热爱读诗诵词的学生,首先要有乐于诵读诗词的教师和家长。为此,笔者课题组提出了“家校共育”的两者融合方式。那么,这两者是如何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自主诵读习惯的养成呢?
(一) 教师以言传身教为榜样
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纽带作用,作为经典诗词的传播者,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实际生活,教师都应积极地去汲取古诗词中的人文力量,从优秀诗词的美好情感中陶冶自我情操。教师首先感受到诗词的美,才能将这种文化审美传递给学生。教师不仅作为诗词诵读活动的组织者,也应作为参与者乐在其中。譬如,做诗词书签、诗词剪报,学生做,教师也做,并以自己用心的作品赢得学生的赞许;再如,分享诗词故事,学生讲,教师也讲,并以自身的学习体会鼓舞学生勤读善思。笔者课题组内的成员,不定期开展诗词诵读学习专题活动,旨在提升教师本身的诗词素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