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如题所述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古诗文,文质兼美,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古诗文的权重系数在小学课本中越来越大。尤其是结合学校教育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进展,实施“亲近古诗文”工程,越来越多地使学生得到接触古诗文的机会。要阅读古诗文,学习古诗文,作为小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学生极其家长中,“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却不绝于耳。客观地说,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确不容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也觉得棘手。为此,我近年来一直在探究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我感到,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倒有不少,而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却是“亲近古诗文”的最大障碍。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呢?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效果可观。

一、导语激趣  入情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每辅导学生阅读一篇新的古诗文,我都要精心设计一段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可能吸引学生,引其入胜。如辅导小学生阅读唐•贯休 《三峡闻猿》,先引导学生背诵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同时辅之以幻灯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好的导语设计,可使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学生的心理,使其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可导之以启迪,催之以奋进。

二、诵读激趣  悟文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合作读、分角色读、轮读、接读、欣赏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鼓励,使之增强自信心,激发探求欲望。如辅导学生读《江南》(汉乐府)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节奏,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同桌对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文内容,进而提示简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不言而喻。

《课标》要求,小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为重要。诵读是进入诗文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朗读愿望;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多样的诵读,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如引导学生读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学生在熟读成诵过程中,会很快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展现出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意境,结合诗句的诵读,会感悟出友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从而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三、活动激趣  化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导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如辅导学生阅读《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依据文意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之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要学,由要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学习效果。学习《两小儿辩日》,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学习《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表演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在学习实践中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了兴趣,才智得到发挥,就会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竞争激趣  促提高

小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在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实践中,为了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诵读学习经典古诗文,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班级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参加。特别是通过班中的诵读比赛,评选等次,竞争参赛资格。班中平时还举行多种形式的“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诗句集锦”等比赛,给积累或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我仿效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产生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竞争活动中,不难看出学生参与的积极状态和浓烈的兴趣。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运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想象激趣  督实践

使学生对诵读经典古诗文产生浓厚兴趣,经常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文的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想象古诗文内容,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古诗文,面对面与作者或诗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诗文中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探究的兴趣。如辅导阅读温庭筠《梦江南》,引导学生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如诵读《三字经》,在学生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性善论”进行讨论,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诵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引导学生跟词中满头白发的老人对话:您觉得幸福吗?假如几个儿子站在您面前,您会对他们各说些什么呢?这样,督促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岂不是一举多得的语文运用实践活动!

六、质疑激趣  为探究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为了启发学生有大进,在古诗文学习中,我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质疑必然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大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那怕是提出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以充分肯定。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现疑,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再次,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有疑可质,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七、板书激趣  明思路

板书是教师备课、施教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视觉渠道,是开启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掌握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的桥梁。辅导学生阅读古诗文更要发挥板书的优势。古诗文的板书设计,要集诗文内容的“文路”、辅导教师的“导路”、学生学习的“学路”于一体,使之成为教师导学案和辅导内容的缩微和提炼。 好的板书要求做到“三精”:内容精要,形式精巧,结构精美。比如毛泽东的《长征》诗(本首诗尽管从写作年代上属于现代诗,但实则是古体诗,且是极其严谨的格律诗。更属于经典)是这样板书的:

这样板书,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点示重点、难点,展示全诗思路。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经典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根据不同诗文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如树状、网状、表格、图画等等,但板书的原则必须忠于文本思路,突出重点,利于背诵。

八、教态激趣  求感染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语言(含肢体语言)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试想,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脸上线条一成不变,学生能兴致勃勃吗?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教师要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精神,满怀信心,即使再累也要振作。讲课时语言要富于变化,并伴随一些手势、表情。朗读时语调抑郁顿挫,语速适度调节,感情真挚等都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皆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古诗文的导学更不容忽视兴趣。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经典,不能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字词句的把握,而应尽可能运用各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审美的愉悦,感悟到古诗文中的思想精髓,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古诗文经典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充分宏扬其魅力,滋养一代代的中国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8
从自身做起,父母是孩子第一启蒙老师,你自己需要用诗词歌赋文言文与他对答,循序渐进,不显山不露水,我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和我对答,他还会还考我知识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