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论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摘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将孔子倡导的仁智勇具体落实到他的 “大丈夫”人格理论中,强化了理想人格现实的操作规范。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仁智勇为精神内涵,呈现出强劲的阳刚之气,通过居仁由义,持志养气的培养途径得以实现。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显于当世影响延至当代。关键词:理想人格;仁智勇;义志气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146—02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中,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有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秉承了孔子将理想人格理论层次化的做法,他把孔子理想人格中的“圣人”和“君子”做了一个相互补充,使其成为他理想人格中的“圣人”和“大丈夫”。孟子一方面,降低了孔子看成至上“圣人”观的理想人格,消解了它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使他的“大丈夫”人格理论植根于现实,增加了它的具体操作规范。由此,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在人性论的依据下,以仁智勇为其理论内核,通过集义、尚志、养气的培养落实到现实的人生。一、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 —— 性善论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是以性善论为内在依据层层展开的,是对孔子“为仁由己”的深化。(《论语·颜渊》)孔子很少论及人性问题,在《论语》中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明确涉及到了人性问题。孔子没有给人性明确定位,但他认为“为仁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也”。 (《论语·述而》)孟子从人禽之辩着手,提出了“人异于禽兽”的观点,探讨了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将孔子的人性观点做了性善论的解释。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这四端之心,是人之为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是其 “仁义”思想的主要根据。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就是对这四种善端的延伸。二、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 —— 仁智勇孟子的人格论是身心合一的道德人格,其核心是仁智勇的完美结合。这一理论继承了孔子理想人格论的观点。《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赞美仁、智、勇三者统一的完美人格,他自己终生都在追求实践这种高尚完美的人格。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将其仁智勇发展为“大丈夫”理想人格中的仁政,知言,浩然之气。仁政,知言,浩然之气与仁智勇一脉相承,又展现了孟子时代具体操作的现实价值。为了造就完善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孟子将孔子建立的“仁”的学说发展成“仁政”。 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仁政”就是统治者身心合一的仁爱人格“推己及人”的结果。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是以仁爱和忠恕之道的人格为基础的,“保民而王”是其“仁政”学说的思想核心。孟子认为只要行仁政,保民而王,就能无敌于天下。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这种仁政思想充分体现了孟子关于“仁”的理想人格理论。孟子的“知言”即是对孔子之智的集中反映,孟子说:“_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只有人格完美心理健全的人,才能认识那些人格上有缺陷、心理上有毛病的人的言语,才能不惑,才能不动心,这就是“智”的体现。要做到“知言”,就要“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对孔子“勇”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浩然之气”是从凝聚着正义与道德的生命个体中产生出来的,它是正义与大道德造就的一身正气。“浩然之气”的说法,据《孟子·公孙丑》记载,孟子是在和弟子公孙丑讨论对于拥有卿相权位是否“动心”的时候引申出来的。原文如下:(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事焉而务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的“浩然之气” 体现为从本体论向伦理学、人格理论、用世理论的转化。三、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品格培养——义志气要成为仁智勇统一的理想人格,必须对其品格进行培养。忠恕之道是孔子培养仁智勇完美人格的一贯之道。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培养是通过集义,尚志,养气的方式实现的,集义以养仁,尚志以养智,养气以蓄勇。重“义”是“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行为规范、处世原则。孟子重“义”是因为“居仁由义”。孟子发展孔子之“仁”,以“仁义”谈“仁”。 《孟子》中的“义”字有108处,“仁义”并举,共计27次。《孟子·尽心上》中“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这句话明确道出了“仁义”这一范畴的潜在意蕴。从孔子的“为仁由己”,到孟子的“居仁由义”,可以看出“集义”的重要性。为何“仁”的精神特质需要集义呢?这就需要分析仁与义的关系。孟子多次把“仁”与“义”比作“宅”与“路”。 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他还说:“夫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孙丑上》)“夫义,路也。”(《孟子·万章下》)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孟子以“安宅”喻仁,仁是人心,是人的道德依据,而且这个依据是自己原本固有的。“路”者,道也。“正路”者,即正道。孟子以“正路”喻“义”,这个“义”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限制、约束着人们正确前进。“仁”与“义”这种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显示了集义的重要性。《论语·子罕》中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视志为人生的精神柱石。同样,孟子为了塑造完美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提出了“尚志”的培养途径。孟子中“志”主要集中在《孟子·公孙丑上》一章中,“《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所以正人心者,尚志也。”[1]所谓“志”,是让具有善恶判断能力的“心”来作道德判断,再作实践的道德方向,即“志固心之所之” [2]。这种“志”便与“知言”有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使“知言”的判断力因“志”的存在就有了强大的动力。《孟子·尽心上》中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只有在坚守自己志向的基础上才能“知言”。 “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实现,必须从立志开始,把立志看成是“大丈夫”理想人格实现的坚实动力支持。孟子理想人格的具体化,即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之人。体现孟子“浩然之气”之“勇”的气需要养,即“养气”。孟子的气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气是一种生命元气的特征,徐复观说:“孟子养气章的气字指的只是一个人的生理地综合作用或可称之为生理地生命力” [3]。另一方面是气的道德意蕴,这是孟子“浩然之气”的现实价值,也是孟子超越于前人的地方。程颐评价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4]孟子“养气”主要是为了达到不疑不慎,意志坚定的一种道德精神境界。“气”需要养,这是因为孟子把“心”与“气”看成是互动的关系,所谓“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心不足够坚定气便会反过来控制,干扰心。因此,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要养气便要从坚定心的实践来确定,这便形成了孟子修养功夫中“心”与“气”的独特关系[5]。在对告子的批评中,孟子用“志”字来代替“心” ,“志”是表示道德判断及实践的道德方向。孟子借“志”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因而,孟子的“养气”主要着手于两个方面:“持其志”和“无暴其气”。 “持其志”即从积极性上去持执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无暴其气”即从消极性上减少生理血气无所控制[6]。“持其志及“无暴其气”修养方法最终修成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四、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当代价值——经于世孟子所塑造的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因其具有现实的具体操作规范,一经形成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两千多年来,在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感染下,历代有识之士学习、领悟和实践,从而长期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自我塑造,培养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优秀人才。 “大丈夫”是孟子歌颂的具有仁智勇完美人格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孟子一生都在躬身实践着这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孟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闪烁着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孟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不仅深刻的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性格的发展,时至当代,它经世致用的现实价值依然浓郁。具有行仁,为智,有勇这样理想人格中的大丈夫,配以集义,尚志,养气这样的修养方法,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论其精华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理想人格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来源:学理论·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