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风,从曹操、竹林七贤和陶渊明身上能够看出来吗?

如题所述

在魏晋时代的上空,一股前所未有的奇异风气刮了过来。人们既听不到“关关雎鸠”的轻吟浅唱,也不见“明月照高楼”的清新怨叹,更不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东汉末年以来,战争的火光经久不息,社会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飘摇不定。凄风苦雨抽打着羸弱不堪的老百姓,利刃铁鞭高悬在士大夫们的头顶。到了魏晋,战乱频仍。知识分子往往能够敏感体察时代风气,能够如春芽般细致而又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


于是,一群又一群思想独立,人格高迈、行为特立的人物出现在魏晋的舞台上。他们或高傲、或狂放、或好色;他们或不拘礼节、或醉生梦死、或斗福享乐。他们不在意生命的长度,而寻找生命的宽度。他们不在意飘荡的礼仪规制,而看重意气相投。他们是沉沦世界里的独行侠,是混沌状态中的清醒者,是“我就是我”的异乡客,是冷眼热泪的痴情人。

这就是魏晋名士——一群无力的有心人。这就是魏晋之风——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社会风尚。

我们不妨说说那时候的几个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寻找一下魏晋之风的诸种表现。

何晏是魏晋之风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后来,他的母亲被曹操娶到了手中,他成为了曹操名正言顺的养子。作为养子,何晏从来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做事高调,毫不顾忌,不可一世,常常按照太子的规矩标准穿衣办事。这自然让曹丕等人心里很不舒服。久而久之,曹丕很是憎恨他,每次见到何晏都不叫名字,而是直呼“假子”。

何晏狂妄自大,拿不住自己,还很是好色。220年,曹丕即位后,对何晏置之不理,更不给他一官半职。226年,曹丕病逝后,曹叡继位,史称魏明帝。这时候,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他趋时附势,巴结曹叡,以求显达富贵。没想到曹叡碍于面子,给他弄了个闲差事。这让何晏更是闷闷不乐。曹叡驾崩去世后,曹芳继位。而曹芳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朝政由曹爽把持,而曹爽和何晏私交很深。这时候,何晏终于成为散骑侍郎、吏部尚书等高官。


人品不行,命运也就好不到哪里去。249年,“高平陵事变”爆发,司马懿夺取了曹魏大权,处死了曹爽。作为曹爽的心腹,何晏自然也被诛灭三族。

看何晏的经历,似乎他的品行能力都不咋样。但是,东晋史学家袁宏却把他列在《名士传》中。

原因很简单,善于溜须拍马、大搞人身依附的何晏精通玄学,是魏晋玄学(探索物质根源)的开创者之一。对儒、道经典进行注释,撰写了不少论文。他倡导“清谈”,对玄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初步构建了魏晋玄学体系,并成为和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齐名的哲学体系。

我们再来看看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中说: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人常常集合起来,在竹林(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之下纵情喝酒,吟诗作乐,讨论诗歌、玄学,所以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

时间走着,竹林七贤的人生也慢慢有了大不同。他们有的变得追逐名利,最后身居高位;有的被迫出仕,靠装疯卖傻逃避;有的则誓死不屈,被当权者杀害等等。他们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常常遇到的大都是不如意,但是他们狂放不羁、肆意酣畅、痛快淋漓、不同流俗的形象一直立在时光深处。

他们崇尚玄学,擅长音律,诗文豪迈,成为魏晋之风的代表人物。

我想,说魏晋之风,陶渊明是不能绕开的。

陶渊明以其名篇《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成为了名垂青史的田园诗人,隐士的代表。他不慕名利、热爱自然的个性,正是魏晋时代文人逃避社会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缩影。

在《陶渊明集笺注》中,袁行霈先生评价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我觉得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意志、操守、爱好、毅力,袁行霈先生的话语是沉甸甸的。当然,陶渊明也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陶渊明的祖父曾任太守,按理说家境不会太差,但父亲的早逝,陶家逐渐衰落。“弱年逢家乏”,陶渊明感受到了世风冷暖。

家贫不是罪过,无德才是大错。

陶渊明不为为金钱折腰,在厌倦世俗与官场后,他毅然辞官,回到了家乡,以耕作为乐。远离名利场,弃绝世俗风,陶渊明追求的清净、自然、隐逸等都满含着魏晋之风。

魏晋之风早都被时间刮走了,但是,它留下的那种淋漓尽致却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