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有哪些纪念古人政绩、行踪的建筑?

如题所述

大明湖历史悠久,纪念古人政绩、行踪的建筑以及自然景观很多,诸如历下亭、铁公祠、小沧浪、北极阁、汇波楼、南丰祠、遐园、稼轩祠等,引得历代文人前来凭吊、吟咏。

大明湖南门,为一民族形式的牌坊,为南门牌坊,是后来从济南府学文庙迁到这里的。牌坊原为木结构,为5间七彩重昂单檐,饰有吻兽。坊顶黄色琉璃瓦覆盖,檐下云头斗拱承托,额枋彩绘有“旭日云鹤”、“金龙戏珠”和“西番莲”等图案。

匾额上书“大明湖”3个鎏金大字,12根斜柱支撑着3阶式错落的坊顶,柱础由石鼓夹抱。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宏伟壮观,被视作大明湖的标志。

牌坊西侧,立有清代嘉庆年间所立的《大明湖》石碑,为登州于书佃手笔。牌坊匾额“大明湖”3字,是依该碑字迹刻成。牌坊两侧,门房对称,歇山卷棚,上覆绿色琉璃筒瓦,显得玲珑典雅。

房前架雕栏小石桥,桥下各有石砌小溪。珍珠、濯缨等清泉经此溪注入大明湖。坊内设码头,柳浪垂荫,画舫停泊,往来渡客。

铁公祠在大明湖西北岸,为民族形式的庭园。占地6386平方米,包括铁公祠、八角亭、湖山一览楼和小沧浪等建筑,是大明湖中的园中园。

铁公,即铁铉,字鼎石,河南邓州人,明代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1400年,明燕王朱棣与其侄争帝,从北京发兵南下,兵至济南,铁铉固守,燕王屡攻不下,只得绕道进取南京。

朱棣夺取帝位后,复取济南,铁铉被执,不为屈服,受磔刑而死。后人为表彰他的“忠烈”,故建祠祀之。清代乾隆年间,山东盐运使阿林保捐钱复建,后来的济南知府萧培元重修,并塑铁铉像,供在祠内。

整个院落由曲廊相围,东大门为朱红锁壳式门楼,迎门叠山石小品,青松垂荫,凌霄花攀缘,作为障景。

东廊壁辟有异形窗,框成幅幅小景。西廊壁上,嵌清代铁保和阮元等书法家的题刻,其形体潇洒俊逸,其韵致深厚隽永,堪称书苑上品。东廊帧帧小品与西廊幅幅墨迹,遥相辉映。

祠堂居庭院东北隅,坐北朝南,面阔3间,前檐出厦,歇山起脊。穿过祠堂西侧曲廊,为湖山一览楼。该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各5间。登楼可凭栏远眺青葱的群山,近览秀丽的大明湖。

院中偏小沧浪南为八角亭,宝顶重檐,斗拱错落,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亭基为高台,台周雕石栏,内设石几石凳,可博弈赏景。

小沧浪在庭院内的西南隅,由清代乾隆时期的阿林保重修铁公祠时参照苏州沧浪亭建成。其名之典取自于《楚辞》中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小沧浪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长方形式,歇山飞檐,外设围廊坐栏。檐下悬山东巡抚觉罗崇恩题书的“小沧浪亭”匾额。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桥流水,莲花溢香。亭南连东西向长廊,西段廊上辟古典式小门,面湖,门额悬“小沧浪”匾额。

整个建筑,采用借景手法,把湖光山色借入园内,于内正可欣赏。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曾在《老残游记》中描绘在这里所看到的景色: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棵半棵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景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后人将此景称为“佛山倒映”,为大明湖一景观。这里风景秀美,是人们品茗吟咏的胜地。

清代嘉庆年间的一个夏天,山东提督、学政、历史学家刘凤诰与山东巡抚、书法大家铁保,曾在这里宴饮,兴致勃然,刘氏即席赋得联语: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铁保即席书丹。此联石刻嵌在庭园西廊壁洞门两侧,成为形容济南古城风貌的名联佳句。

庭园内巧石秀立,曲径蜿蜒,杨柳垂荫,紫藤攀缘,翠柏储润,海棠流丹,修竹婆娑,杂花斗艳,蜂飞蝶舞,景色秀丽清幽。

稼轩祠在大明湖南岸遐园西侧,占地1400平方米,为纪念南宋时期的爱国英雄和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而特别建造的。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历任南宋地方行政长官。为主张抗金,多次上书朝廷,后被贬谪,抑郁而死。其词作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着有《美芹十论》、《九议》、《南渡录》、《稼轩祠》、《稼轩长短句》等。

稼轩祠为古代的官署型建筑,祠院坐北朝南,南北向三进院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大门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门两侧蹲坐着雌雄石狮各一只。

门南为照壁,门内太湖石矗立作为障景。左右厢房各3间,北侧为过厅,面阔3间,院内国槐垂荫。

穿过过厅为第二院落,两侧是抄手半壁游廊。北为正厅三间,卷棚顶式,门楣额枋皆饰彩绘,上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楹柱挂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厅内迎门处为辛弃疾塑像,四壁挂其生平事迹和名人字画,橱中陈列有关辛弃疾的各种版本的书籍。院内植有青松、银杏及石榴、百日红、月季等花卉。

厅后第三院落,北临湖滨,是作为休息的风景建筑。西廊壁饰有扇面、海棠叶等各种异形窗。北端游廊两层,与“临湖阁”相通。东廊向北依次叠升,直达阁上,每叠平台由假山石堆砌。

中段台上建小亭,供登楼中途稍憩。阁为两层,上建凉台,下设茶座,可于内观赏明湖景物。院内秀石玲珑,槐荫铺地,竹影移墙,榴花溢丹。

阁北水中七曲石桥,上饰石栏杆,下可通小舟。桥北接“藕亭”,六角攒尖,单檐宝顶,亭桥相衬,亭影浮动,也为明湖一景。

北极阁又名“北极庙”、“真武庙”,坐落在大明湖东北岸,为道教的一座庙宇。真武,是道教奉祀的代表北天之神,是北天七宿的化身。原名玄武大帝,后避帝讳,改为真武。

该庙建于1280年,筑在7米高的石镶土台上,占地1078平方米。正殿在中央,坐北朝南,后有启圣殿,南面为门厅,面阔各3间,东西配庑殿庙貌巍峨。

院内银杏葱绿,翠柏碧透,古意颇浓。正殿佛龛内,塑有真武坐像,手持宝剑。两侧侍金童玉女。神龛前下方分别站有火、水、龟、蛇四将。

神龛左侧,塑青龙、赵天君、关天君、仙真、风伯和雷公。右边塑白虎、马天君、瘟天君、仙曹、雨师和电母。

殿内东西山墙上,绘制有精美的《真武大帝武当山传奇》壁画,其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启圣殿为明代成化初年德王朱见建,塑有圣父母的坐像。

左右两侧侍有玉女,各持石榴仙桃。墙上壁画,皆为演奏、舞蹈和献果等祝寿场面。

置身于庙台之上,视野开阔。可眺望重峦叠嶂的群山,近可一览秀丽多姿的明湖景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是观景的理想去处。

汇泉堂坐落在大明湖东南隅水中小岛上。该岛景色极为幽雅,为夏日避暑胜地,人称“清凉岛”。过去,城内众泉多从这岛附近汇入大明湖。所以这小岛上的一眼清泉,便被命名为“汇波泉”,建于这里的一座寺院也就叫做“汇泉寺”。

汇泉寺的始建年代,据清代钱塘人吴华《重修汇泉寺碑记》记载,曾于清代嘉庆年间由当地的盐商茅、张二氏重修,是年孟夏落成,随后又召集同仁,每月捐资,聘请“信一”和尚为本寺主持,伺奉佛祖。

此寺原为两重院落,东侧依次为佛殿、关庙、公输子祠和文昌阁等建筑。佛殿为正殿,内供佛像。偏西为精舍4楹,名称“薜荔馆”,颇为雅致。四周的水,远处的山,荷深处的轻舟,小陌之行人,皆能入画。

月下亭在大明湖北岸,北极阁西侧。亭子立在水池中央,形为六角尖顶,白柱青瓦,饰以彩绘,小巧玲珑,典雅别致。

池中蓄锦鱼,植王莲,池周自然石驳岸,顽石卧波。东侧紧靠北极阁处为假山,巨石陡立峭拔,嶙峋峥嵘。近植翠竹,飒飒有韵。

月下亭南北,各有白石小桥,南通湖岸,北通大厅。大厅与月下亭同时建成,面阔3间,处于数级台阶之上,坐北朝南,有白色楹柱贯顶,南面出厦,东西各有耳房一间,厅下有地下室。

堂周围幽篁,郁森蔽日,整个建筑显得很清幽。

大厅东侧有一小院,院中有两层小楼,楼上南侧设有阳台,可于上观览大明湖景色。大厅西侧,建有花室花圃,围竹篱,植松柏,自成体系。室内四季有春,即使隆冬季节,依然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月下亭是赏月的理想去处,亭南视野开阔,在这里可以观看“明湖水月”的胜景。当夜幕降临,明月当空,清光惠洒,柔波粼粼,湖天一色,垂杨如纱笼岸,亭榭隐现其间。溶溶月色,妙不可言。

遐园在大明湖的南岸,占地9600平方米,向来有“历下风物,以此为盛”的赞语,被誉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清代宣统年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倡议兴建,园址建在昔日科举考场贡院的附近,希望能在这里大兴学风,造就人才。

该园是一所结合了民族形式的古典庭园,素有南阁、北园的盛名。大门朝东,门外北侧,横一石碣,上刻篆书“遐园”两字,由罗正钧题写。门原有楹联“湖山如画,齐鲁好文”,后缺失。门两侧,长廊向南北两个方向伸展。

进门假山,作为障景,顺势延至院南侧,占地颇广,山势陡峭,巨石嶙峋,有石径可登。上面有台,称“朝爽台”。台上有亭,四面单檐,称“苍碧亭”也叫“风亭”。北侧山脚下,池塘之水,从湖中引来,蓄锦鱼,植荷莲。

山西的池内建亭,为船形,称“明漪舫”,因明湖船舟不能驶进遐园,故造船形亭,以象征。明漪舫四周绕以小溪,北流折东淌入湖中。

沿溪西岸,半壁长廊,廊北端折西南墙壁上,嵌相传岳飞墨迹石刻《前后出师表》。廊北东侧跨溪建桥,拱形若虹,名“玉佩”。桥北方塘,内生垂柳,植以荷莲。园北侧建“读书堂”。

堂东有山,山南有池,池岸有亭,为休息的场所。山上立“浩然亭”,六角单檐,于内可观“鹊华烟雨”及大明湖景色。

园内杨柳垂荫,修竹郁森,黄鹂鸣唱,韵味无穷。昔日,院内竹篱门上悬挂一幅木刻行书楹联“和风飞清响,时鸟多好音”,就是此景的生动写照。素日,于此读书、作画者甚多,这正是“湖山如画,齐鲁好文”的最好印证。

秋柳园在大明湖东南岸,因王氏的佳作《秋柳》诗而得名,传说清初王士祯曾在这里读书。王士祯是清代济南府新城人,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累官至刑部尚书,为清初文坛盟主,是极负盛名的诗人。着述甚丰,有《带经堂集》等传世。

顺治年间的一年8月,游历下,与诸名士会饮大明湖“天心水面亭”上。时值初秋,叶始微黄,若有摇落之感,渔洋身置其中,浮想联翩,乃赋《秋柳》诗4章。

这4首诗风格独特,震惊当时文坛,一时和者甚众。当时,文人雅士在此处成立“秋柳诗社”,后又建馆舍多间,观柳赏荷,即兴赋诗,挥笔联句,步韵唱和。

如今,秋柳园馆舍及水面亭早已毁,然而景色依旧。大明湖波光潋滟,园内小溪潺潺,溪上虹桥卧波,湖中荷香四溢,溪岸垂杨披拂,人们常在柳荫下草坪上怀古凭吊,吟诗作文。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小南湖”,位于大明湖正门牌坊以南。古时水域很大,水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汇集而成,然后注入大明湖。

昔日,百花洲附近的居民多在水中植白莲,岸旁栽杨柳,四周房舍,参差错落,似水乡民居。

《老残游记》中所记载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主要就是指的这一带。宋时,百花洲内建有百花台,因“百花堤”得名,又因百花堤为南丰先生曾巩所建,所以也叫“南丰台”。

百花台周围,鲜花烂漫,景色秀丽,曾巩曾写《百花台》诗赞美:

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

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

至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在百花洲建“白雪楼”,四面环水,设小舟往来渡客。后来明末诗人王象春又居于白雪楼,并着有《齐音》、《问山亭集》等。

在百花洲的南侧,昔日有“曲水亭”,为当时的济南棋社,棋林高手经常到这里品茗博弈。

该亭原是一座坐东朝西的3间小房,房前房后,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杨依依,有木桥渡客,亭门悬挂着清代文学家郑板桥为亭撰写的一副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棵垂杨,一湾流水。”

后来小房倾圮,亭主将其改在水中,形为木制敞厅,四面回廊环绕,花格透窗,由远处望去,翠绿丛中,犹如盛开的一朵芙蓉。仍为茶室棋社,亭门楹联写道:“历下亭中坐怀古,鹊华桥畔静观棋。”

历经沧桑,百花洲一带的亭台虽已残破,然而景色依然秀丽。北侧近临大明湖,水光潋滟,芙蕖映绿,西岸建有花园,四季有春,蜂飞蝶舞,南岸小桥卧波,清溪潺,柳浪闻莺,东边矮屋短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依然为江南水乡风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