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1)1755年德国哲学家1康德在其《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
说〓康德认为,宇宙太空中散布着微粒状的弥漫的原始物质,由于引力作用,较大的微粒吸
引较小的微粒,并聚集形成大大小小的团块。团块形成后,引力也随之增大,聚集加速,结
果在弥漫物质团的中心形成巨大的球体,由于排斥力和集结时的撞击力,使这一巨大的球体
成为旋转体,原始太阳由此形成。而球体以外的原始物质在原始太阳的作用下,围绕太阳赤
道形成扁平的旋转星云,其星云物质又逐渐聚集成不同大小的团块,逐渐形成行星。行星在
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下绕太阳旋转并自转。其模式是:基本微粒——团块——行星。
(2)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年法国数学家PS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中,独立地
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是炽热的呈球状的星云
,直径远大于现今的太阳系直径,并缓慢地转动。因散热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并变得致密,
转动速度也逐渐变快。由于赤道附近离心力的不断增大,星云逐渐变成星云盘,当离心力超
过向心力时,赤道边缘的物质便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环(拉普拉斯环),并相继分离出
与行星数目相等的另一些环。星云的中心部分最后形成太阳,各环在烧太阳旋转过程中,环
中的物质逐渐向一些凝块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出环,再凝结成卫星。这
一成因模式可概括为: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3)霍伊尔—沙兹曼假说〓本世纪6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E霍伊尔和德国天文学家E沙兹
曼从电磁作用机制提出新的假说。他们认为,原始太阳系是温度不高,转动不快的一团凝缩
的星云,随着收缩的加剧,转动速度加快,当收缩到一定的程度时,两极渐扁,赤道突出并
抛出物质,逐渐形成一个圆盘。此后,中心体继续收缩,最后形成太阳。由于星际空间存在
着很强的磁场,太阳的热核反应发出磁辐射,使周围的气体圆盘成为等离子体在磁场内转动
,当太阳与圆盘脱离时,其相互间就发生了磁流体力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磁力矩,从而使太
阳的角动量转移到圆盘上,并使圆盘向外扩展。由于太阳风的作用,轻物质远离太阳聚集成
类木行星,较重的物质便在太阳附的聚集成类地行星。
(4)戴文赛星云说〓1974年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提出“星云说”,使中国对太阳系起源的研
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戴文赛认为,57亿年前,有一个比太阳系大几千个的星际云,因此缩
内部产生漩涡流,并破裂成上千个星云团,其中一个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由于该星云团
是在涡流中形成的,所以其一开始就自转,而且角动量很大,并且因自吸引而收缩,在收缩
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转速加快,星云渐扁,并释放大量能量使温度逐渐增高。原始星
云收缩到大致为今天海王星轨道大小时,其赤道处的离心力等于吸引力,赤道处物质便不再
收缩,但是星云内部的收缩还在继续,于是便形成了边缘较厚,中心较薄的双凹镜形的星云
盘。盘心部分收缩密度较大而形成太阳,其余物质的固体微粒通过相互碰撞和引力吸积作用
,逐渐聚成行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9
1、约100亿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却的尘埃微粒涡旋在宇宙中间。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不停旋转的圆盘,随后又甩出许多圆环。同时,猛烈的转动使尘埃微粒达到白热程度,中心的圆盘变成太阳,外围圆环的微粒形成一个个由气体和熔液构成的巨大火球。然后开始冷却,并凝成固体。大约到40亿~50亿年前后,这些火球变成现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这个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说”。它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一种地球形成理论。
2、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轨迹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3、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
4、太空之所以上看地球呈蓝色,是因为天空是地球的另一级,被海水所覆盖了。地球是一个大磁铁,通过南北两极,磁场可以一直延伸到地球及地球以外十万千米以上的高空。地球由地壳地幔以及地核组成,地核的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在6371千米深处的地球中心,温度高达4500~5000摄氏度。地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球体,其实它是一个椭圆体。地球赤道周长要比本初子午线周长要长。
第2个回答  2020-05-22
1、约100亿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却的尘埃微粒涡旋在宇宙中间。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不停旋转的圆盘,随后又甩出许多圆环。同时,猛烈的转动使尘埃微粒达到白热程度,中心的圆盘变成太阳,外围圆环的微粒形成一个个由气体和熔液构成的巨大火球。然后开始冷却,并凝成固体。大约到40亿~50亿年前后,这些火球变成现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这个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说”。它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一种地球形成理论。
2、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轨迹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3、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
4、太空之所以上看地球呈蓝色,是因为天空是地球的另一级,被海水所覆盖了。地球是一个大磁铁,通过南北两极,磁场可以一直延伸到地球及地球以外十万千米以上的高空。地球由地壳地幔以及地核组成,地核的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在6371千米深处的地球中心,温度高达4500~5000摄氏度。地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球体,其实它是一个椭圆体。地球赤道周长要比本初子午线周长要长。
第3个回答  2020-03-12
宇宙大爆炸释放出大量物质和巨大的能量,又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宇宙还未定型,还没有星系和行星,更没有生命;到处都是一片黑暗,氢原子亦尚在虚空;四处散布的密度较大的气团在不知不决中慢慢变大,氢聚集成比现代的恒星还要大的多的气团;最后在这些大气团中点燃了核反应的火炬。第一代星体就这样产生了,从而照亮了黑沉沉的宇宙空间。核裂变产生了重元素,以及氢燃烧后留下的尘埃,这些正是未来行星和生命形式所需要的原材料。
巨大的星体不久就耗尽了它们贮存的核燃料。在后来发生的大爆炸的震撼下,这些星体又将其大部分物质重新送回到原来形成它们的较稀薄的气体中。然后,在星体间的浓云中形成了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新聚结体,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星体。附近较小的聚结体虽然也能变大,但其体积太小,不足以激发核裂变,便朝着行星的方向发展。其中有一个由岩石组成的小星体,那就是早期的地球。
早期的地球在不断的熔融和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氨、水和氢气,它们被地球捕集而形成原始的大气和海洋。在阳光的沐浴下,地球逐渐变暖,并产生了风暴和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岩浆奔流。这一切过程使原始大气中的分子碎裂,分子的分裂物重新聚结,逐渐生成日益复杂的物质形式,溶界在原始海洋中。再经过一段时间,海水变成温暖而又稀疏的液体。在地表上,发生了分子的组合和复杂的化学反应。有一天,偶然出现了一种能以其它分子为原料,复制出与它们自身相同的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能更加准确精细地进行自我复制的分子。自然的选择有利于那些复制能力最强的分子。哪些分子复制的好,哪些分子便增多。由于分子复制的消耗,以及转化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的复杂缩合,原始的海水逐渐变稀了。生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出现了
第4个回答  2020-03-10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有人会问,这美丽的星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说:45亿多年前,这颗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这些尘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寿命终止时的大爆炸.
但不完全正确,并不是爆炸完之后地球就出现了: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质向中心聚合成为太阳,周围还有部分散在的物质碎片围绕着太阳旋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渐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时的地球只是一团混沌的物质,又经过了几十万年,物质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态,再经过几十万年,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内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喷出后被保存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并由氢气和氧气化合成了水,再然后经过太阳的能量辐射,地球本身的电场、磁场作用和适宜的生存环境,由水中产生了有机物,也就是一切生命的祖先.
要采纳哦O(∩_∩)O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