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绝句》

如题所述

1、《怨情》

李白(唐代)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释义: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2、《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释义: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送别》

王维(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释义: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4.《终南望馀雪》

祖咏(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释义: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5、《草》

白居易(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析释义: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1
古诗:《绝句》,以绝句为题的诗有很多,现摘录较为出名的几首如下:
一、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四、宋: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第2个回答  2019-07-11
古诗:《绝句》
绝句 

唐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14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志南和尚名作赏析:  代表作: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
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
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
,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
我的衣裳
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
杨柳
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赏析:
   这首
小诗
,写
诗人

微风细雨
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
给人
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
小桥

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
意境

情趣
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
春神
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
春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
大诗人
陆游
已将杏花和
春雨
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
描模
之细腻。试想诗人
扶杖
东行,一路红杏灼灼,
绿柳
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
溪水

老树
下,正待他
解缆
回寺呢。
第4个回答  2019-07-12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
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