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有必要了解职场潜规则吗?

如题所述

                                     

一直以来,我做HR的宗旨就是帮助更多的人找到工作,帮助更多的人成长。 每次,当我招到合适的人才的时候,会非常开心,不仅仅是因为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又帮助别人找到了工作。

做了这么多年的HR,见过形形色色的求职者。有的求职者,就像人生的过客,从不在你生命里留下印记;可有的求职者,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冬天,由于公司不断发展,需要扩大招聘的规模。

有一天,前台通知我,公司有人应聘。我有点纳闷,因为下属都出去公干了,并没有告诉我今天会有求职者过来面试。由于刚好忙完了手头上的事,我就去前台看了看。

这是一位看起来比较年轻的小伙子,穿着非常朴素,但是很精神。

他看到我,马上迎上来,跟我握手,给人的初步印象还不错。我问他是否带了简历,他便从包里拿出了一份递给我。我问他应聘什么岗位,他说什么岗位都可以。我一听有点诧异,要求他自己先确定一个岗位。在支支吾吾了一会之后,他终于说要应聘一个普通的职员岗位。

我认真地看了他简历,却发现他已经35岁啦。我完全没有年龄歧视,毕竟谁都会老。我吃惊的是一个35岁的人却还不知道自己要在哪个岗位发展,甚至应聘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岗位。

我邀请他坐下来,问他为什么不请自来了。他说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但没有企业打电话给他。所以,只好今天主动过来,希望我能给他一个面试的机会。我看他挺真诚的,就决定跟他沟通一下。

沟通后,我才发现,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完全没有规划,做了很多工作,却没有一个工作是超过一年的。他工作了很多年,却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他一再表示,他只需要一个普通职员的岗位,可是公司所有职员岗位,都倾向于招聘“90后”,因为各部门的负责人,其实也就30岁左右。试想一下,一个比你年龄还小的人整天指挥你去做一些具体的事,那是多尴尬的一个场景。

面对这样一个求职者,我试图了解更多。他跟我说,他家里有一个5岁大的小孩,妻子也在深圳上班。他最近一直在找工作,没有收入,所以,没有面试的时候,他会去载客,以帮补家用。对于未来,他只有迷茫和不知所措。

听了他的话后,我心情其实很复杂。我想尽力帮助他,可是我搜遍了公司所有的岗位,却发现真的没有适合他的岗位。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我的职责是帮助公司招到合适的人才,如果只是为了帮助他而留下他,恐怕会害了他也害了公司。因为我希望他找到一份更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并从基础做起,不要再这样下去。

我委婉地告诉了他面试的结果,并给了他一些求职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建议。他很感激。我希望他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不要再像35岁之前那样,毫无目标地过着生活。

以上是我在招聘过程中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其实每天这样的故事都在不断上演着。

这些故事的主角,或许都存在着这些特征:

l 没有选择好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l 没有一份干得长久的工作(3年以上)。

l 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l 没有目标和未来规划。

l 35岁了,还在不停面试,换工作。

l 面临巨大的家庭、生活压力,不得不继续走着以前的老路,改变已变得奢侈。

……

如果以上特点你具有3个以上,那就一定要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了。

我从大一就开始研究职业规划与自我探索,至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经迷茫过,所以看了很多关于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书籍,并且运用职业规划工具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庆幸的是,我用了一年时间摸索,很快就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我是职业规划的受益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了很多人,也看到他们身上有自己曾经的影子。当看到那么多人在迷茫中生活而找不到人生方向时,我心中萌发了要帮助更多人找到人生方向、取得职业成功的梦想。

谁的青春不迷茫!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迷茫的阶段。可是,有的人在经历短暂的迷茫之后,马上就能清晰起来,进而获得职业成功。而有的人,则会继续迷茫下去,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永远找不到成功的彼岸。

为什么别人都可以走出迷茫,而你却不可以?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很多人对企业的一些招聘潜规则并不清楚,从而长期处于迷茫状态。如果不知道这些招聘潜规则,你将可能永远迷茫下去。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我把这些潜规则整理出来,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1)35岁是个坎

35岁是个坎。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都会面临婚姻、家庭、工作三座大山的压力。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35岁危机”是职场发展的一种常见现象,即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会有这样一个隐性规定:只要35岁以下者。这种“35岁危机”对求职者的影响非常大。许多人在过了35岁之后,都面临找工作困难的问题。

“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如今,“35岁”对很多求职者来说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年龄。为什么不是30岁或40岁?为什么用人单位偏偏将招聘的年龄卡在35岁这个坎上?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是中国长期形成的“招聘文化”的一个缩影。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兴用人年轻化之风,当时就将基层年轻干部的年龄界定在35岁以下。从那以后,人们普遍用35岁来衡量人才年轻与否。

其实企业也不是不招35岁以上的人,但大部分都是中高层岗位。99%的企业都不会在基层岗位用35岁以上的人。一旦你在35岁之前不能建立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爬上中高层的位置,而一直徘徊在基层岗位,或者在企业里不能获得难以取代的位置而不得不去找工作的时候,那么你将面临失业的可能。

所以,一定要在35岁之前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让自己变得不可取代,不要给自己35岁再去找工作的机会。

(2)企业都喜欢忠诚的人

当一个HR翻开一份简历,首先会看的是应聘者在上一家公司的工作时间长短及其工作以来跳槽了几次。如果你一年内换几份工作或者没有一份工作超过1年的,基本上你的简历会被归入“不合格”一类。

当一个人能够在一家企业待到3年以上或者更长时间,他获得晋升的机会会比3年以下的人要多。很多时候,企业内部的晋升,能力是其次的。比如,你刚进公司一年,而另一个人已进公司5年,面对同一个晋升机会,只要他的业绩还不错,即使你能力比他强,领导也可能会提拔他。因为中国的一些企业领导的哲学是:他都跟了我那么多年了,是时候给他一个名分了。

企业都喜欢用忠诚的人。因为要吃透一个行业,至少要5年以上。你的忠诚意味着你丰富的行业经验。另外,忠诚还意味着稳定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确立。在招聘过程中,有个规律就是“从过去看未来”,即通常招聘方认为,过去稳定的人,未来也会稳定。

(3)学历是敲门砖,学习力才是未来的保障

“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国外教育领域的研究结果。在招聘岗位的要求中,每个企业都会写上学历的要求,学历已成为进入企业的敲门砖。然而一旦进入企业,它便不会再看你的学历是什么,而只看你在工作中的业绩表现,这些都是靠能力说话的。所以,现在的企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学习力,即为保持自身竞争力而持续学习的能力。

微软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曾对前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的文凭代表你过去的文化程度,现在公司给你的薪水是对你过去文凭的认可,但有效期只有3个月。要想在这里长久工作下去,并且取得成功,就必须知道该学点新知识。如果不知道该学习些什么新知识,你的文凭在这里就会失效。”这位人力资源负责人是要告诉我们:企业招聘人才,文凭只是敲门砖,学习力才是决定你未来的要素。学习力决定你的竞争力。

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不了几年就已经过时淘汰了。我们现在所掌握的一切技能,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被新技术取代而毫无用处。在企业看来,文凭只是一个知识积累的标志,企业用人更看重的是发展潜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不及时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空有一纸文凭不仅对企业毫无价值,对我们的伤害会更大。

学习能力是唯一可以无限再生的资源,而且一个人、一个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其他任何人、任何组织无法购买、复制和模仿的。美国壳牌石油公司有一句话:“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4)口才是你职业发展的利器

很多人读了四年大学之后,学到了很多知识,走出社会之后,却发现无法将这些知识表达出来,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沟通,可想而知,其职业发展肯定是天方夜谭。

在这里,我所说的口才并不是要求你出口成章,而是要敢于说,能把自己的观点很好地传达给别人,并能够很好地倾听。

在职场中,沟通与表达无处不在。面试需要你良好的表达,在群面中,如果你一句话也不说,恐怕你再有能耐,也不会被企业录用;会议中需要表达,你需要不断发表你的看法,别人才会了解和支持你;平时的工作中需要沟通表达,只有你说了,同事才知道你需要什么。

口才与我们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耐基说过:一个人能够站起来当众讲话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口才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果你不善表达,就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我相信,拥有良好的口才,会让你在职场中更加从容自信!

(5)清晰的职业规划,是你求职的基础

所有的求职,都需要你先确定求职的岗位,而不是跑到企业招聘负责人面前说,先招我进去,我能做所有的岗位。如果是这样,那你求职时基本没戏。就算你是是应届生,企业也会给你一个特定的岗位。清晰的职业定位,是企业目前的招聘趋势。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人生的定位,那就赶紧找到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02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小美和小丽都是销售经理,小美是销售冠军,小丽的销售水平只能算排名中上,两人都有幸福的三口之家。眼下公司扩张速度很快,几乎是每月新开一个城市分公司。

有一天部门聚餐,老总不经意地聊起大家的家庭情况:宝宝乖不乖?婆媳关系好不好?有没有想再想要二胎?小美感觉这是个人隐私,就笑而不语。小丽则信誓旦旦一个宝宝够烦的了,坚决要让老人来带,自己和先生过潇洒的二人生活。

不久小丽升任某城市分公司总经理,而小美原地踏步,大骂老总在选拨人才时根本没有动脑子,自己这么厉害的销售冠军不提拔。

小张是A事业部的研发经理,研发出智能呼叫系统,可以代替陈旧的销售人海战术,一台2万元的服务器顶得上10名销售业务员。

小张非常高兴地去向上级A事业部的林总汇报:只需要购买投入100万服务器,就相当于招聘500名销售。每年可以节省上千万的人工费用。

林总说:这项技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慢慢来试验。我们目前主要是把业务做大,关键是先把摊子铺大,象B事业部那样目前已经有两千多名销售了,只要摊子铺大了,一切都不是问题。

小张不满意林总的保守策略,向公司更高层呼吁推行智能呼叫系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总部认识到了智能呼叫系统的威力,专门为此事成立了呼叫系统研发组,小张升任副组长,下管十多名研发人员。一年之后A事业部与B事业部合并。小张与林总作为富余人员双双下岗。在被扫地出门的那一刻,林总望着小张大骂:你怎么就不懂潜规则,不知道听我讲的潜台词呢?!

林总的潜台词是自己有难言之隐:我自己的位置都坐不稳,你就不要来添乱了。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保住我的位置!服务器这玩意儿替代性太强,总部太容易换个人来操作了。所以我们先要学B事业部那样招成百上千人,只要人多了,业绩也可以上去,因为人员的管理就复杂了,总部就不太敢动手换掉我和你。何况目前智能呼叫系统只是雏形,过早暴露你的“国之利器”只能是“怀璧其罪”,你看你到处一嚷嚷,总部就派人来偷学你的技术了,明面上给你升了副主任,管10多号人,实际上他们和正主任都是来偷学你技术的。一旦你的技术被这11个人学会了,你也没有利用价值了。结果你看,小张因为不懂潜规则自己找的卸磨杀驴。

同样,在第一个案例中,小美怪老板选拨人才时没有动脑子,真的吗?其实在餐桌上问“有没有想要二胎”就是很明显的潜台词:公司如果要提拔你到外地去当城市分公司总经理,你有没有生二胎的打算?但是这句话不能堂而皇之地问出口,就只能用拉家常的方式旁敲侧击了,小丽是闻弦歌知雅意,知道这一刻已经进入“准面试环节”。所以她的回答也是遵循着公司的潜规则来应对的:坚决不要二胎,目前的宝宝已经大了,可以交给公婆带(可以专心为公司加班奉献);自己喜欢旅游(出长差更不在话下)。

职场最奇妙的地方,是你的上级和同事,都因为某些迫不得已的原因:

比如老板不会向下属说自己的宝座不稳;

老总不会说公司不放心交重任给生二胎的妈妈。

所以他们只能用潜台词、潜规则的方式向你发出试探,如果你可以接收并且完美地给予回应,那么你就会被视为懂规则,有手腕的高手,有资格进入他们的圈子一起玩。否则,你就会被排挤在圈子之外。

领导选拔管理层时,也会注意这个人懂不懂玩转潜规则:也就是对别人隐藏的心理状态可以一针见血,对跨部门沟通能够提出共赢的方案,能够摆平各方面的明刀暗枪。

领导提拔下属,核心是要找有手腕的人来分担自己的压力,而不是找一个在跨部门沟通挨了打就会回来哭诉的小白兔,或者一个听不懂自己暗示、无法与自己配合的呆头鹅,甚至是一个整天被下属造反要自己去擦屁股的软蛋。

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培训机构,主要是硬技能的培训:比如编程技术,PPT制作,比如英语。但是却没有一个职场潜规则的课程,从研发出智能呼叫系统却被卸磨杀驴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硬技能越好,如果辨不清职场迷雾,反而死得越早。

你无法在你本职工作中拿你的顶头上司、同事进行职场潜规则的演练,针对这个特点,一刀老师发起了中国第一个职场潜规则训练营,让你无风险地与一刀老师及助教、同学们进行练习,不到十天时间就可以让你得心应手。
第2个回答  2016-12-04

导读

一说到职场,就有两个现象。一类长袖善舞,属于委婉派;一类据理力争,属于耿直派。这两派可谓互相看不起对方,委婉派指责对方做事冲动,耿直派则说对方太过谄媚,总之各有道理。

这两派的表现都是我们人性使然,不能说谁对谁错,也许更多的人是比较赞同耿直派的。但具体到工作中,很多事情却不是一味耿直就可以处理的,今天笔者就来跟大伙分享一位人物,也是出了名的耿直,他就是飞将军——李广。


神射手的来时路

说到李广,大部分人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匈奴可谓是李广一生之敌,也正因为有匈奴,才让李广的才华得以展示。

李广最有名的就是射箭,这门手艺在他这里可谓登峰造极,据说在汉文、景、武三朝,李广公认射术第一。

在汉景帝时期,有天深秋,秋风肃杀,李广带着几名随从射猎归来。行进间突然胯下战马睁大眼睛咆哮,这是嗅到了虎的味道!果然,斜前方一只猛虎袭来,李广搭弓射箭,老虎死在他们的脚下,塞外射虎这是多么酷!

还有一次,李广率部巡山,结果跟数千名匈奴骑兵相遇,这边只有百来人,部下纷纷请求逃跑。这个时候身为大将的李广显示出冷静,按兵不动,使匈奴以为我们是诱饵,必然不敢进攻。匈奴人看到这些汉军不仅不逃跑,还下马摘掉马鞍,有点懵逼。李广突然又带着兄弟们上马,射杀前排匈奴人,继而又下马继续享受阳光。匈奴人彻底奔溃了,以为真的有大埋伏,趁着夜色全部撤离。

李广就这样在军中树立起自己的地位。


飞将军的混沌期

来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策略变成了进攻,早已成名的李广,是匈奴人心中的敬畏,却也成了他的负担。

第一次被贬为庶人,就是因为在与匈奴的对战中,只有他一人跑回来,因为匈奴单于说了要抓活的李广,结果李广射死了追杀他的匈奴兵,逃回到汉国。按照刑罚理应斩首,李广只能掏钱买命,就这样飞将军下岗了。

下岗后的李广,成了长安城中最悠闲的人。某日出去郊外饮酒后,恰巧那天经过霸凌县时城门关闭,李广到了城下时,霸凌县尉进行了阻止。李广以为他没看清自己就自报家门,结果这位县尉来了句:现在的将军都不能入城,何况以前的将军。

李广哪受得过这滋味,别说是县城就是皇宫都照进不误。但仍无奈在霸凌城下苦等了一夜,心中的屈辱和不快让他百感交集,虎落平阳就是如此。

要说这县尉得罪了李广可真是衰到家了,不料后来匈奴再次入侵汉帝国,李广得以再次被启用,这下李广上任后第一个要求,就是指名要这位县尉随军,接着这位县尉刚到军中报道就被耿直的李广给斩了。

这事汉武帝知道后,给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认为李广不应该在大战面前公报私仇,且将军作为帝国爪牙应该在打战的时候才发挥自己的锋利,这次的事本来本应治罪,但碍于李广的功劳,希望他能做好击败匈奴的准备,将功补过。鞭策加鼓励,汉武帝一番话体现了真正的领导水准。

然而,接下来与匈奴的战争,老天又一次给李广开了玩笑。这次李广与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搭档,结果在深入匈奴腹地几百里时,遇到了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铁骑,而李广这边只有四千人。这次血战差点就让李广和儿子成了俘虏,好在李广利用自己的射术射杀了左贤王身边好几个随从,使得匈奴军发动好几次攻势都没能赢下,最后张骞援兵到来,匈奴军不得不撤退。这次李广又一次没有立功,瞎忙了一场。

这个时候对于李广来说,后辈卫青、霍去病等人已经成长,他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但是倔强的李广却不愿就此老去。

最后一次出征,汉武帝特意安排卫青统领李广,希望能对老将军进行节制,结果李广不乐意了认为自己是帝国老将理应冲杀前方,但是卫青并没有理会,李广便怒气冲冲走出军帐。

结果便是李广的部队没有按照时间赶到合围地点,李广又要被问责了,按照法律将军应向上级汇报行军说明和细节。看到另一路的卫青击杀了匈奴单于大获全胜,李广想起自己又一次无功而返,随将所有罪过揽在自己身上,并用拔刀自刎的方式结束悲壮的一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是一句成语,也是两个典故。千百年来,很多人为李广没有获得封候而惋惜,而在李广身上,笔者总结了三点:

一、敢担当。这是李广受拥戴的诀窍,从几次与匈奴的对决,李广身先士卒。职场中作为中层管理者,敢于担当才能让下属佩服和敬重,工作的落实也可以更好执行。

二、莫冲动。李广杀霸凌县尉这一棋太于冲动,连领导都看不过去。在职场中,中层管理者同样要注意,莫因小事而公报私仇,往往会让领导对你心存芥蒂,想成为管理者,没有包容的心态是不行的。

三、莫耿直。这一点是李广一生的注脚,无论是对同僚还是对上级,李广都是直来直去。这样的性格会受下属和民众爱戴,能跟大家打成一片,容易积累起威望,但是却不受领导和同事喜欢,太哥们化了。同样在职场中,说话耿直的人,常常把别人得罪了还不知道,这可以说是大忌。上级也好同事也好,都更喜欢说话婉转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