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签订现场,李鸿章笔锋一转签下肃字,其中暗藏何玄机?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我国倍受列强欺压,当政的清廷无奈被迫签下各种不公平条约,这让身为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异常难受。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初李鸿章以清朝代表身份,前去跟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之际,为什么不签自己的名字,反而签了一个“肃“字呢?

时光回溯,清朝光绪26年,大清积腐严重,世界列强组成8国盟军一举侵犯大清,很轻松的攻进了北平,而慈禧太后惊慌失措逃出紫禁城去往西安躲避,最终导致首都被八国联军占领。接着各种名贵文物被土匪般的外国士兵抢掠并搬走,其中的颐和园更是惨状一片。

不久后,八国列强意外停住了进犯脚步,他们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只为图利益并不想在征服全清朝上耗费更多的军事资源,于是就想跟清朝展开谈判,慈禧心知以自家的兵力是无法将八国联军逐出大清国境的,为此只能委屈答应下来。

和谈形成后,清廷很快就派出资历与实力并存的李鸿章去跟八国谈判。光绪27年,在经历一番“和谈”后,李鸿章最终和敌方谈妥了一份条约名叫《辛丑条约》。这份条约里面谈及的条件内容,几乎超越了清廷以往所签订的任何不公平条约,对大清来说所付出的代价无疑是空前绝后的,如此一来又意味清廷将沦为八国列强的“提款机”。但是生死存亡关头,慈禧没有其他出路只能答应。

签订《辛丑条约》当日,李鸿章代表清廷出席会场,面对着那一份惨重代价的条约,李鸿章心情复杂,在签名的时候,笔锋一转,直接就写下了一个“肃”字。后来人们疑惑,李鸿章当时为什么不签自己的名字呢?这里要牵扯到我国的一种画押文化,从宋朝开始,汉人开始以草书的形式即兴创造出自己的签名方式,故称为画押、押字,这一点跟现代的明星相似,都是为了突出个人签字特征。

而古代画押有着信用认可等用途,宋朝时期,无论是皇帝宰相重臣,还是庶民商贩,都可以使用画押,在商业跟官务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些政务文件,一般都需要相关负责人亲手押字才能生效。像皇帝下一道圣旨,需要传国玉玺该个印,当铺的银票需要商家画个押等。李元弼写的《作邑自箴》有记载:“应行文字,签押用印完备,方得发出”,因此这种做法一直沿袭到清朝,导致清廷的官员也十分流行画押。

对于李鸿章签订的《辛丑条约》,其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代表整个大清,那么名字该怎么签呢?当初李鸿章被清廷赐封爵位,名为“一等肃毅伯”,所以李鸿章在当时就把肃设计为自己的画押信用签字,所以在《辛丑条约》纸约上签下肃字,一则能充分代表清廷政府,也证明了自己的立场跟态度。

另外也有人说,“肃”是李鸿章三个字拆解部首,取其部分合成的字,故而是“李鸿章”这三个字的浓缩字,不过这也确实证明了李鸿章的聪明之处,这其中也暗藏玄机,比起写上自己的大名,“肃”这个字的用处很大,如果签李鸿章,自然少不了人们的唾骂,签“肃”则是显得身不由己,自己也只是代表清朝政府而已。

后来,李鸿章因签下这份不公平条约,而被人指着卖国求荣,还有的外国人称为他是“东方俾斯麦”,因为他作为外交大臣,出于职务关系,很多条约都是由他这个职位负责谈判跟签订,其中也包含了著名的《辛丑条约》跟《马关条约》。至于李鸿章在历史上的评价,后人们各有看法,但更偏向于“人在政坛,身不由己”的观点,对此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

参考文献:《作邑自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2
这其实和古代签名习惯有关,古人签订契约之时都喜欢亲自押字以代表自己的身份,李鸿章也不例外。这个“肃”字代表着李鸿章“一等肃毅伯”的封号,签这个字不仅可以代表自己而且可以代表清政府的立场。
第2个回答  2020-04-02
当时李鸿章已经意识到局面已经无法回转,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一定的,还不如迅速签订。
第3个回答  2020-04-02
因为李鸿章虽然是一个软弱的人,但是他为了我们国家确实做出了很多贡献,而他在谈判上也是非常有天分的,它能据理力争为我们国家减少一些损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