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以用俗语概括为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以用俗语概括为什么

庐山真面目 【出处】语见(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李老先生说,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首二句点题,犹人所能。” 

【解说】自正面而观庐山,山岭绵延起伏,由侧面而望之,则峰峦巍然耸立;复自远而视或趋近而看,处高而俯瞰或处低而仰望,千姿百态,所见不同。何为难辨庐山真面目哉?只缘置身于此山中之故也。 亦作【庐山面目】(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十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於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亦作【庐山真面】(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八一回》):“刘氏乃推起少妇,嘱令道谢。不留心注视,已哭得花容狼藉,脂粉模糊,但一种娇羞情态,已是欲盖弥彰,动人伶惜;当下揽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经去垢,露出‘庐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脸,妖艳绝伦。” 

【释义】① 岭:相连之山。② 峰:高而尖之山巅。③ 庐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据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④缘:缘故。

【庐山真面目】原指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窥其全貌。后喻不易窥知事物之真相或原貌,常用此语。 东坡这首诗最早见于他的游记《记游庐山》,在这篇三百来字的游记很有特色,它没有记述诗人在庐山十多天里所见所闻,山川景观,却重点记述了他初游庐山所写的五首诗(在漱玉亭,三峡桥所作诗只是提起没有记入)。古人写诗当时大多没有题目,以后整理诗缟时再补上,东坡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在当时也无题,后来给它加的题是《庐山》(见庐山历代诗存)。

当然,此诗写触绩鞭啃庄救彪寻波默的不是某一景点而是对庐山总的印象,以《庐山》为题到也恰当,只是中规中矩,毫无诗意,其中诗的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了不同”,到此处已改为“远近看山各不同”了。此诗以《题西林壁》为题并最终将第二句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7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第2个回答  2019-10-1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没有错的,可以保正
第3个回答  2017-09-19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第4个回答  2019-10-2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