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有哪些措施

如题所述

中国的改革开放措施有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介绍如下:

1、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2、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3、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

4、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5、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6、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0

中国的改革开放措施介绍如下:

1、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2、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3、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

4、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5、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6、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锻造了中国共产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与本领。从起源上说,市场经济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一种经济运行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市场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被贴上意识形态标签。

因此,如何顺利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问题之一。驯服市场经济这头烈马,最为根本的环节是,通过推动持续而深刻的思想解放,切实破除关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偏见。

在此前提下,中国改革开放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通过释放市场活力提升了财富创造效率,又通过完善基本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既为资本增值提供了广阔舞台,又以有效的手段限制了资本的任性与疯狂。40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弊病,锻造了中国共产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改革开放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答的历史性难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改革开放这条正确道路。

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局性变革,我们党始终聚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出调整与改革,构建了新的体制机制,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40年改革开放史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与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繁荣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必将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古老的东方大国迸发出愈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对外开放的大幕一经拉开便释放出强大动力,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为全球经济的复苏与稳定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探索现代化路径方面,中国有效破解了发展中国家几乎难以摆脱的发展与稳定、开放与自主等几大难题,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全球治理方面,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以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极端化思潮泛起的世界形势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主张和倡议,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与赞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引领力。

改革开放满足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期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当年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史,清晰地勾勒出党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正在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产品需求、休闲和享受的需求、高层次需求、美好生活需求。

新时代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既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一致好评,也必将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谱写出最为光彩夺目的动人乐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8

1、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2、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

3、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4、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扩展资料:

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重要一点是,中国循序渐进地推行改革举措。中国的五年规划从未中断过,以这些规划为核心,中国按既定的步伐实现了一个个发展目标。从地理区位上看,从经济特区开始,中国的各个省区市陆续加入到改革开放中来。

各省区市间人员、资金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中国尤其注重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许多创新发展规划,由部委牵头,公私主体团结合作,实现了许多领域的技术进步。

从全球范围看,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也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活力。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10

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下:

1、设立深圳,厦门,浦东等经济特区,并相继开放沿海和内地城市;

2、积极引进外资,实行外资形式和组织多样化;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建立现代公司企业制度;

5、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扩展资料:

背景历史

政治背景

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回顾了建国以前28年历史,对建国30年历史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计和评价。

经济背景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5-10

1、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2、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3、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中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5、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6、着力于“简”,优化营商环境给市场添活力

颁布外商投资法,着手压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加快通关速度;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7、着力于“减”,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

1月1日起新个税法实施、小微企业迎来普惠性减税,4月1日起进一步下调增值税税率、5月1日起降低社保费率……近2万亿元的“真金白银”,为企业实实在在减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大众网——改革开放新举措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新举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