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会有哪些标志

如题所述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

扩展资料

文言文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言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8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例如:韩信拜大将。   予羁縻不得还 (《指南录后序》)   兵挫地削 (《史记· 贾生屈原列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