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明月几时有值得看么

如题所述

盖住明月的许鞍华
文/梦里诗书

即便电影有着一个真实为蓝本可歌可泣的故事,但许鞍华却并没能赋予其在《明月几时有》以真正的新生,对节奏近乎失控的冗长,凌乱无序的叙事结构,都让这部电影固然有着抗日时期的背景,有着国恨家仇的情怀,却难见何般力道深度可言。

许鞍华的执导注定了《明月几时有》绝对不会是一部抗日神片,但也注定了电影难成佳作,这源于早在《黄金时代》里那种对时代掌控的绵软无力便早已显露无疑,而一种刻意文艺腔调的延承,使《明月几时有》实则比《黄金时代》来的还有更为突兀,在这部电影中你虽能感受到许鞍华那种未曾改编的导演风格,但却让人看不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看不到在那段血泪交加的历史中即便是源于一个普通人所本当有的家国情怀。

除了突兀刻意的文艺腔调,电影另一个尤为严重的问题便是过多的支线和人物,其实从这些人物中我们虽然能看到许鞍华希望去使电影呈现的不仅是一部抗日片,更还有着香港这座城的历史,但这种本尤为出色的构思在在电影中却并没有能被得到一个有效的组织,人物支线散乱所导致的冗长,甚至于让人都无法从电影的主人公方兰、李锦荣、刘黑仔他们身上去产生情感共鸣,所有的角色到最后都只是让人觉得如同走马观花般的匆匆而过。

文艺化的视角本来是为了让电影能更为细腻的去酝酿情感,但这种手法在《明月几时有》中却并没能营造出一如《桃姐》的感动,在人物皆极其苍白的境况下,即便有着久石让的配乐,即便有着更多的内在构思,但这些却并没能起到太多积极的作用,都无法去改变电影自身的羸弱,这就是《明月几时有》虽然有着一个“东江纵队”援救香港文人为切入的故事,有着小人物在抗日浪潮中泛起的光芒,最终却只是如此乏善可陈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部让我看不到“明月”的电影,许鞍华的执导虽然成功驱散了抗日神片的阴云,却将自己变作了阴霾,让人仍旧看不到一个本自真实的抗日往事所本该有的关于家国,关于人性应有的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