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与白鹭的课文写法相似还是与落花生的写法相似?

如题所述

与《落花生》写法相似,两篇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

意思是: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而《落花生》是借花生的生长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

唐初虞世南的《蝉》赏析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8

与《落花生》写法相似,两篇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意思是: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而《落花生》是借花生的生长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



扩展资料

《落花生》的创作背景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 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13
你提到的《白鹭》是郭沫若写的一篇寓情于物的抒情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另外两篇分别是虞世南的《蝉》和许地山的《落花生》,两篇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所以《蝉》和《落花生》的写法相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13
雨落花生的写法相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