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感悟和独特看法

如题所述

感悟《我与地坛》

也许他没有张爱玲直抵人心的冷艳繁华,也许他没有王小波参差多态的理性自由,也许他亦没有沈从文晶莹剔透的瑰丽与淳朴。但是史铁生的文字却有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朴,饱含浓烈的人文情怀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读之令人动容,令人深思。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对生命的探索与体悟以及对默默为自己付出的母亲的追悔。全文通过两条线索追忆展开:一是史铁生因为双腿残疾而对生活自暴自弃脾气喜怒无常从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日渐消沉,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选择体坛, 在他选择地坛的同时,地坛也在冥冥之中选择了他,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接触渐渐的体悟到自然的伟大和生与死的永恒以及的人的渺小与脆弱,从而让他了悟到生命的真谛;另一条线索则是史铁生与母亲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通过史铁生和母亲之间的琐碎来写母亲在自己残废后的不计回报的付出,以情动人,来表现自己对母亲的悔意和对生命的进一步感悟。两条线索从地坛与自己到自己和母亲与地坛,最后到自己通过对地坛和母亲的追忆层层递进更加了悟到生命的真正内涵。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自己积劳成疾以后对生、死、人生的思索与拷问,更是对生命的求索大彻大悟的结晶。读《我与地坛》你会真正聆听到一个双腿残废者灵魂深处对生命尖锐的呐喊。起初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声,可能有着丧失理性的偏执,因为双腿在最狂妄最灿烂的年纪残废的现实让史铁生没有办法彻底解脱束缚在心理上的沉重枷锁,因而他急需一个灵魂的宣泄途径去释放心中久积的压抑,而地坛不失时机的处出现恰如其分的成为史铁生情感得以宣泄和蕴藉的窗口,而我也正是通过这个私密窗口来窥视隐藏在史铁生内心深处对于生、死、和人生等重大哲学命题的感悟与解读,从而通过史铁生对生命的解读能更加感悟到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生、死和人生一直是他思考的核心问题,并且他也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来解读这个困扰他甚至包括很多人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困扰他很多年依然没有答案,但对这些问题他从来就没有停断过思考。直到后来他生命中带有宿命味道的地坛的出现,才让这些困然他多年的问题由模糊渐渐明晰起来。他索性将这些别无居处的问题和盘托出的交托给地坛,与它进行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和联系,并以此为途径以求得到心灵的解脱和对这些问题更深刻的理解。他在与地坛长达几年的融通中,怀疑与思索的精神让他愈来愈清晰地领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他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看透生死的史铁生,少了许多人对死亡的敬畏,反而十分坦然,看待生、死更是安之如素。既然死的问题已经破解,接下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这就更应该站在行的高度。史铁生亦因此对生命的本质的思索向我传达出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残缺其实也是一种美丽,关键在我们如何去看待并以行动来让这种残缺开出灿烂的花朵。著名作家刘心武说过:“有一点缺陷有一点遗憾的人生是有味道的人生,有一点怪异有一点危险的命运才有意思”。人生是美的,但不是完美无缺的。或许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也正是因为这点不完美,才让史铁生对生命有着独特而深邃的了悟,也让他对生命的厚重多了一份常人难以拥有的淡然。在对待生死与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上史铁生没有刻意回避,而是以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生命的轮回。
《我与地坛》的文本只是一个简单承载文字的形式,借由文本传递给读者的思考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我与地坛》正是向我们传递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的精神。史铁生用着对生命独特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热情,孜孜不倦的用生命写作并为我们谱写一首首感人肺腑的生命赞歌。史铁生也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生命的赤诚让我们这些对他肃然起敬,对他多一份心底由衷的敬重。不仅是对他饱含深情的文字,更是对他虽然残疾但依然用顽强的意志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向我们娓娓道来的生命追求的魄力。
在《我与地坛》的浸染下,我也渐渐的领悟到梁实秋那句话:“一本好书最重要的要有精到的内容。”只有具有了精到的内容,才能让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找到一种独一无二的内容供我们去思考去回味。也能让我们的心灵在作者的文字的海洋里经过洗涤和净化,从而对生活、生命或是人性有一层新的认知和体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