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早于《史记》,司马迁编的《史记》为何与《竹书纪年》差别那么大?

如题所述

说到司马迁大家也知道他最为人知道的就是写了《史记》,但是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本书叫《竹书纪年》的,话说这个也是写的关于历史的,而且《竹书纪年》要早于《史记》很多年很多年的,那么有的要问了,那么这后来的《史记》和《竹书纪年》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这背后到底有一些什么故事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试试看吧!
《竹书纪年》的确是先于《史记》成册,奈何在先秦时期便被湮灭,直至西晋才被重新发现,换句话说,真正面向大众的发表会晚于《史记》。
《史记》应该属于汉朝官方的史观,而被发掘于战国魏王墓的《竹书纪年》的身份属于野史,说好听点是有待考证,难听点就是不予采纳为正史。
主流和野史,当然是主流被供奉,野史被不屑。
理由很简单,《竹书纪年》是一部很颠覆的史册,尧舜禹汤的禅让与德政都被彻底抹煞,几乎用两个字形容:厚黑。
儒家弟子们岂容这类的史观来挑战已由《史记》建立的史观系统,很快就再次湮没离散,直至宋代又一次被整理成册。
奈何宋代的儒学更是对其视如异端学说。
这是《竹书纪年》的命运。
至于司马迁编纂《史记》为何与《竹书纪年》大相径庭,目前还未有尘埃落定的考证。
但据我个人认为:
第一,秦的焚书坑儒,之所以《竹书纪年》在西晋时代的战国魏王墓被发现,也就是说存于世面的现有书籍,特别是这类的各诸侯国的官方书籍全被秦始皇掌控,寻常百姓和贵族并没太多收藏,所以被集中大量毁掉是很容易的,因此在后世掘墓过程重新被发现属于正常现象;
附:秦焚书应该是有的,统一嘛,话语权掌控很需要,特别是各国的史观需要统一,书籍更是掌控话语权与解释权的重要渠道,因此司马迁在只能在众多只能依赖背诵和默记待日后复原的学者那里获得资料。
奈何这些学者理应会对厚黑二字重新修订,甚至是舍弃。
第二,司马迁的资料来源还有部分是来自民间演义;
呵呵,这一点就不需要过多说明了,所谓演义和史实是有出入的,特别是道统和反道统的划分更是叫人有先入为主的观感,并且有美化与粉饰的嫌疑。
一家之言,仅供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