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解决下唐,宋,元的官职系统

需要很详细的官职,作用,从上到下,谢谢

隋唐官制 三省六部制在这个时期确立。 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 三师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 隋朝的三省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内史省,即过去的中书省,长官为内史令;专掌机密,草拟诏令,参议朝政。 门下省,长官为纳言,掌管审查政令,内书令草拟的诏敕如有违失,门下省可以给予封驳退还。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统管全国的各项政务,职权范围很广,下辖吏、礼、兵、都官、度支、工等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次官称侍郎,各辖四司,尚书省左右丞分领二十四司事。六部长官为尚书),与尚书令及左右仆射合称“八座”。 三省之外,还有秘书省和内侍省。 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的收藏与整理,长官为秘书监。 内侍省是内廷的供给侍奉献机构,长官为内侍。 在朝廷,除了上述五省外,还有太常、光禄等“九寺”以及国子、将作等“五监”。 监察职官: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以治书侍御史为其副,属官有侍御史、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等。 司隶台掌京畿内外的巡察,长官为司隶大夫。属官有刺史14人,掌全国郡县的巡察。后废司隶台,改派京官以司隶头衔出使巡察。 唐代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这个时候,出现了九寺,是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是: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寺的长官称“卿”,监的长官多称“监 ”。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可以说,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官员品级有了一个很完 在这里附注一下唐朝的品级,等别如下:(注:唐代郡县有上中下之分。《旧唐书——职官二》中说明“凡天下之州府,四万户以上为上州”。 中州:二到四万户。下州:不足二万户。上县:有六千户以上。中县:有二千户以上。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下县:不足一千户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说明:这个时候三公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正二品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正三品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 从三品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六部侍郎,尚书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左谏议大夫(四人) 从四品下尚书右丞(一人),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中书舍人(六人),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六部各司员外郎,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侍御史,国了监丞 从七品上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 正八品上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 刺史 (每州一人)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别驾 (一人)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长史 (一人)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无 司马 (一人)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一人)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录事 (一至二人)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县令 (一人)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县丞 (一至二人)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尉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京县:从九品下 5.宋、元 宋代基本上为两省制,中书、门下和为一省,另以枢密院管军、三司掌财赋。元丰改制前,各级官职均为代表品秩的虚衔,“非奉敕不治本官事”。政务以差遣官为之。元丰改制后,始以本官理政。 宋代的枢密院是掌管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专管兵籍、虎符,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须经皇帝批准。在宋代,一般把副宰相“参在政事”与枢密院的首脑称为“执政”,而把宰 相和执政合称为“宰执”。后宋朝还高有翰林学士院,它不属于以宰相为首的中央行政系统而直属于皇帝。负责为皇帝草拟制造、国书等。 设立三司,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权力很大,地位仅次于二府。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御史的任用由皇帝直接掌管,宰相不得过问。宋朝最初是州、县两级地方官制,宋太宗以 后发展为路、州、县三级制度。宋代最低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县,设县令为长官。州的长官是朝廷委派文职京官前来“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简称知州。与州同级的还有府、军、监。路为后行政 区划。 元代以中书省统领百官,颇类汉时的相府制度。中书省置令,往往为皇太子兼任,实际政务由中书令之下的左右丞相处理。军事制度延续宋制,以枢密院统军。与宋代不同的是 ,元代的枢密院直接指挥战事,并得于战区设立行枢密院。元代监察机构特别发达,御史台权力极大,原非前代与后世可比。元代官制的另一个特点是宗教官署权力极大、而工匠、手工业管理机构 也很发达。 铁木真 附注宋代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 、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 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勋:骁骑尉 从六品: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勋: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勋:云骑尉 从七品: 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 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勋: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 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 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 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