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全集共多少卷,每卷都什么书名,那位好人给说一下,谢谢啦!

如题所述

王力在音韵学方面用力最勤。早年在法国专攻实验语音学,著有《博白方音实验录》(1931年)。他的《中 国音韵学》(1936年,1955年再版时改名为《汉语音韵学》)一书用现代语音学理论解释传统音韵学的概念,叙述了传统的今音学(《广韵》音系)、古音学和等韵学的基本内容。此外,王力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音韵的论文,例如《南北朝诗人用韵考》(1936年)、《上古韵母系统研究》(1937年)、《汉越语研究》(1948年)、《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其收音》(1960年)、《古韵脂微物质月五部的分野》(1963年)、《先秦古韵拟测问题》(1964年)、《黄侃古音学述评》(1978年)、《古无去声例证》(1980年)、《〈经典释文〉反切考》(1982年)等以及《 汉语音韵 》(1962年)、《楚辞韵读》(1980年)、《诗经韵读》(1980年)和《汉语语音史》 (1985年)等专著。王力在上古音方面的贡献有三:①脂、微分部。王力受到前人的启发,利用先秦韵字和谐声材料从与真、质(至)相对的脂部中分出与文、物(队)相对的微部,这个结论已为一般学者所承认。②在古韵部的构拟上,主张每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阴声韵部都是开音节。对高本汉的学说(每个韵部有两个以上的主元音、阴声韵部大都收浊塞音尾 -□、-d 、-b、-r之类)作了修正。③认为上古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它们又各分长短二类,即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后来演变为平、上、去、入四声。这就肯定了上古声调中除音高外音长也起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主张可以解释上古许多阴声字(即长入,中古多变读为去声)和入声字(即短入)相押的事实,同时也与汉藏语系许多语言具有的元音分长短的普遍特征相类似。这个说法受到研究汉藏语系比较语言学者的重视。 王力自40年代开始从事汉语词汇的研究,先后发表《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1941年)、追答

《新字义的产生》(1942年)、《理想的字典》(1945年)、《词义的发展和变化》(1983年)等文,着重探讨汉语词义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新训诂学》(1947年)和《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1962)两篇论文对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做了认真的总结与批判。他还主张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建立新的汉语语义学,他的《同源字典》(1982)是在词汇学方面贯彻自己主张的代表著作。 王力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所作的描写的和历史的研究,集中在《汉语史稿》(上、中、下,1957年~1958年)一书中。70年代末开始修订重写,分为《汉语语音史》(1985年)、《汉语语法史》和《汉语词汇史》三书。他的《中国语言学史》(1981年)对中国2000年来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和初步的总结。《清代古音学》一书则着重介绍、评论了自顾炎武以来清代的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朱骏声、江有诰和近代的章炳麟、黄侃等人在古音学上的成就。他主编的《古代汉语》 教材(1962年~1964年,共4册,1980年修订)体系新颖、内容丰富,在国内外都获得好评。 王力重视语言文字的应用。他在文字改革、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早在30年代他就提倡文字改革,主张用罗马字拼音。1940年出版的专著《汉字改革》,分析了现行汉字的优缺点及改革的可能性,提出了改革方案。1949年后参加汉字简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推广普通话以及汉语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 王力又是诗律学家。他的《汉语诗律学》(1958年)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格律和语言特点作了精到的研究。1962年发表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和《略论语言形式美》两篇论文,则是他研究诗歌语言的另一重要成果,曾引起当时诗歌界的普遍重视。王力又是诗人,著有《龙虫并雕斋诗集》(1984年)。

《中国语法理论》 (1944、 1945)
第2卷:
《中国现代语法》 (1943)
第3卷:
(1) 《中国古文法》 (1~85; 1927)
(2) 《中国文法学初探》 (89~152; 1936)
(3) 《汉语语法纲要》, 原名 《中国语法纲要》 (153~312; 1946)
(4) 《词类》 (313~351; 1957)
(5) 《虚词的用法》 (353~389; 1955)
(6) 《有关人物和行为的虚词》 (391~487; 1955)
(7) 《字的写法、 读音和意义》, 原名 《字的形音义》 (489~62; 1953)
(8) 《汉语讲话》, 原名 《中国语文概论》、 《中国语文讲话》 (563~656;1939、 1950)
(9) 《汉语浅谈》 (657~699; 1964)
(10) 《谈谈汉语规范化》 (701~731; 1956)
第4卷:
《汉语音韵学》, 原名《中国音韵学》 (1936)
第5卷:
(1) 《汉语音韵》 (1~183; 1963)
(2) 《音韵学初步》 (185~259; 1980)
第6卷:
(1) 《诗经韵读》 (1~449; 1980)
(2) 《楚辞韵读》 (451~565; 1980)
第7卷:
(1)《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 《江浙人学习国语法》 (1~83;1936)
(2)《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广东人学习国语法》 (85~283;1951)
(3) 《汉字改革》 (285~396; 1940)
(4)《广州话浅说》 (397~512; 1957)
第8卷:
《同源字典》 (1982)
第9卷:
《汉语史稿》 (1957、 1958)
第10卷:
《汉语语音史》 (1985)
第11卷:
(1) 《汉语语法史》 (1~488; 1983)
(2)《汉语词汇史》 (489~842; 1984)
第12卷:
(1) 《中国语言学史》 (1~264; 1963、 1981)
(2) 《清代古音学》 (265~624; 1984)
第13卷: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1981)
第14卷:
《汉语诗律学》 (上, 1947、 1958)

(1) 《汉语诗律学》 (下, 1~303; 1947、 1958)
(2) 《诗词格律》 (305~480; 1962)
(3) 《诗词格律概要》 (481~643; 1979)
第16卷:
(1) 《观念与语言》 (3~8; 1944)
(2) 《逻辑和语言》 (9~26; 1961)
(3) 《语言学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 (29~33; 1947)
(4) 《中国语言学的现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4~47; 1957)
(5) 《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48~63; 1962)
(6) 《略论清儒的语言研究》 (64~72; 1965)
(7) 《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 (73~80; 1980)
(8) 《我对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81~86; 1981)
(9) 《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87~90; 1981)
(10) 《文言的学习》 (93~110; 1942)
(11) 《古代汉语常识》 (111~178; 1979)
(12) 《汉语发展史鸟瞰》 (179~186; 1981)
(13) 《漫谈古汉语的语音、 语法和词汇》 (187~195, 1984)
(14) 《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观点》 (196~205; 1983)
(15) 《中国文法欧化的可能性》 (209~213; 1936)
(16) 《逻辑和语法》 (214~222; 1940)
(17) 《关于 〈中国语法理论〉》 (223~230; 1948)
(18) 《汉语语法学的主要任务》 (231~235; 1953)
(19) 《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 (236~253; 1953)
(20)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 (254~270; 1955)
(21) 《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 (271~285; 1956)
(22) 《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 (286~297; 1956)
(23) 《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 (298~307; 1956)
(24) 《关于词类的划分》 (308~320; 1956)
(25) 《汉语实词的分类》 (321~345; 1959)
(26)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问题》 (346~352; 1981)
(27) 《中国文法中的系词》 (355~434; 1937)
(28) 《文言语法鸟瞰》 (435~441; 1962)
(29) 《古汉语自动词和使动词的配对》 (442~463; 1964)
(30) 《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 (464~476; 1980)
(31) 《常用文言虚字》 (477~483; 1986)
(32) 《语法答问》 (487~503; 1949)
(33) 《汉语的词类》 (504~515; 1952)
(34) 《词和语在句中的职务》 (516~528; 1952)
(35) 《谓语形式和句子形式》 (529~537; 1952)
(36) 《句子的分类》 (538~545; 1953)
(37) 《关于 “它们”》 (546~548; 1955)
第17卷:
(1) 《从元音的性质说到中国语的声调》 (3~31; 1935)

(2) 《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32~45; 1979)
(3) 《再论日母的音值, 兼论普通话声母表》 (46~53; 1983)
(4) 《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5479; 1980)
(5) 《汉语语音史上的条件音变》 (80~89; 1983)
(6) 《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开幕典礼上的讲话》 (90~92;1982)
(7) 《谐声说》 (95~96; 1927)
(8) 《古音分部异同考》 (97~115; 1937)
(9) 《上古韵母系统研究》 (116~196; 1937)
(10) 《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收音》 (197~247; 1960)
(11) 《古韵脂微质物月五部的分野》 (248~290; 1963)
(12) 《先秦古韵拟测问题》 (291~339; 1964)
(13) 《古无去声例证》 (340~372; 1980)
(14) 《黄侃古音学述评》 (373~414; 1978)
(15) 《〈诗经韵读〉答疑》 (415~421; 1985)
第18卷:
(1)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 (3~73; 1936)
(2) 《范晔刘勰用韵考》 (74~92; 1982)
(3) 《 〈经典释文〉 反切考》 (93~185; 1982)
(4) 《玄应 〈一切经音义〉 反切考》 (186~198; 1980)
(5) 《朱翱反切考》 (199~245; 1982)
(6) 《朱熹反切考》 (246~336; 1982)
(7) 《 〈类音〉 研究》 (339~384; 1935)
(8) 《唇音开合口辨》 (385~398; 1986)
(9) 《浊音上声变化说》 (399~419; 1927)
(10) 《京剧唱腔中的字调》 (420~459; 1986)
(11) 《汉越语研究》 (460~587; 1948)
(12) 《三百年前河南宁陵方音考》 (588597; 1927)
(13) 《两粤音说》 (598~665; 1928)
第19卷:
(1) 《汉字的形体及其音读的类化法》 (1~8;1946)
(2) 《正字法浅说》 (9~31; 1980)
(3) 《 “本” 和 “通”》 (32~33; 1980)
(4) 《理想的字典》 (37~77; 1945)
(5) 《了一小字典初稿》 (78~110; 1946)
(6) 《 〈同源字典〉 的性质及其意义》 (111~116; 1982)
(7) 《词典和语言规范化》 (117~118; 1982)
(8) 《字典问题杂谈》 (119~130; 1983)
(9) 《双声叠韵的应用及其流弊》 (133~138; 1937)
(10) 《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 (139~145; 1941)
(11) 《新字义的产生》 (146~150; 1942)
(12) 《字史》 (151~165; 1945)
(13) 《新训诂学》 (166~181; 1947)
(14) 《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182~202; 1962)
(15) 《“江”“河” 释义的通信》 (203~205; 1982)

(16) 《说 “江”“河”》 (206~216; 1982)
(17)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217~223; 1984)
(18) 《语言的化装》 (227~234; 1937)
(19) 《漫谈方言文学》 (235~241; 1948)
(20) 《诗歌的起源及其流变》 (242~248; 1942)
(21)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249~272; 1959)
(22) 《诗词的平仄》 (273~279)
(23)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280~285; 1962)
(24) 《诗律余论》 (286~304; 1962)
(25) 《略论语言形式美》 (305~330; 1962)
(26) 《语言与文学》 (331~340; 1981)
(27) 《语言的真善美》 (341~348; 1982)
(28) 《中学语法教学问题》 (351~360; 1953)
(29) 《关于暂拟的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问题》 (361~370; 1957)
(30) 《需要再来一次白话文运动》 (371~374; 1980)
(31) 《谈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问题》 (375~379; 1980)
(32) 《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第三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380~384; 1980)
(33) 《漫谈中学的语文教学》 (385~389; 1981)
(34) 《逻辑与学术研究、 语言、 写作的关系》 (390~394; 1982)
(3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会上的讲话》 (395~396; 1985)
(36) 《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 (399~404; 1961)
(37) 《 〈古代汉语〉 凡例》 (405~411; 1962)
(38) 《 〈古代汉语〉 教学参考意见》 (412~414; 1962)
(39) 《古代汉语的教学》 (415~437; 1963)
(40) 《 〈古代汉语〉 编写中的一些体会》 (438452; 1963)
(41) 《 〈古代汉语〉 编后记》 (453~458; 1963)
(42) 《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459~474; 1979)
(43) 《论古代汉语教学》 (475~483; 1980)
(44)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484~503; 1980)
(45) 《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 (504~532; 1980)
(46) 《 〈古代汉语〉 (修订本) 教学参考意见》 (533~536; 1981)
(47) 《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要学点天文学》 (537~549; 1984)
第20卷:
(1) 《文话平议》 (1~10; 1926)
(2) 《国家应该颁布一部文法》 (11~17; 1935)
(3) 《论 “不通”》 (18~22; 1935)
(4) 《论汉译地名人名的标准》 (23~28; 1939)
(5) 《谈用字不当》 (29~33; 1939)
(6) 《谈标点格式》 (34~38; 1939)
(7) 《从语言的习惯论通俗化》 (39~43; 1940)
(8) 《论近年报纸上的文言文》 (44~49; 1942)
(9) 《什么话要听》 (50~55; 1943)
(10) 《论汉语标准语》 (56~76; 1954)
(11) 《论汉语规范化》 (77~82; 195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