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的叙述比较:( ) 和( ),而通讯较为:( ),( )

如题所述

通讯、特写、专访 (一)通 讯 1、 通讯的体裁特征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通讯的特点:

1. 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2. 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

3. 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4. 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 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 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 通讯文体比较自由

4. 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 表现手法不同

6. 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2、通讯的种类·通讯按表现方法的不同特点可分为:记事、访问记、巡礼、速写、散记、侧记、小故事

根据通讯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记事——又称介绍、报告等。是通讯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常见的通讯报道体裁。也包括写人,表现手法以叙事为主,具体现时详尽。

访问记——这是通讯运用较早较多的一种表现形式。访问对象一般是人物,内容或记人物或记人物介绍的事件。

巡礼——是一种观光记,参观记,也称“见闻”。对记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出的感想,一般采用鸟橄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或单位,具有现场感、动态感和亲切感的特点。

速写——重在快速捕捉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经过、轮廓、主要特或人物事迹的粗线条表现,是对其中有个性有特点的部分采用简笔勾勒的方法表现对象的总体特征。

散记——新闻中的“散文”,用散文的结构方法和笔法,同样要求“开散神不散”。选材、写法都较自由,通常更注意选择知识性、趣味性的新闻事实,而后讲究意境的表现。

侧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或就某些片断展开描述,以回答受众某些方面关心 和感兴趣的问题。

小故事——是线索单一、情节精干和有故事性的新闻事实的表现。思想上注意以小见大,形式上讲究别致精巧。

3、通讯采写的一般原则、结构和表现手法·强调思想性:配合当前形势,富于针对性,正面把握现实。·强调新闻性:报道及时,记实求真,发现本质。·强调艺术性:写人——栩栩如生,叙事——条理清晰;说理——鞭辟入里,抒情——酣畅淋漓。·通讯的结构
通讯主要有三种结构:A. 纵式 B.横式 C.纵横式结合

纵式结构: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和按作者对事物发展的认识顺序安排材料

横式结构:以空间变换安排材料和以事物性质区别安排材料

纵横式结构:以时间顺序为经,空间变换为纬,或者以认识顺序为经,事物性质为纬以及这两类之间的进一步交叉渗透,这样就使作品更加显示出开放自由的形态。

·通讯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通讯的叙述和消息的叙述的比较:
A. 消息是概述,通讯是细述

B. 消息较规范,通讯较灵活,有个性

C. 消息的概括性强,通讯比较有形象性

D. 通讯中的叙述常与其他手法结合

抒情的分类:一般把抒情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通讯写作多用间接抒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和抒情

通讯中抒情和议论的运用原则:
从内容看,抒情和议论的位置应在高潮之处

从布局看,则以在大的段落结束时居多。

通讯对艺术表现技巧的借鉴:
电影叙事手法(蒙太奇手法)

戏剧化手法(矛盾冲突)

音乐、美术、摄影的借鉴

4、人物通讯采写·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1. 人物通讯主要是写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人物通讯

2. 人物通讯仍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依托,缘事而起,因事及人,有新闻有才有新闻人物

3. 人物通讯通过报道人物事迹(活动),注意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

4. 人物通讯写作,需要记者对人物深入体察和注入激情,在思想感情上息息相通,深刻理解先进人物并与之共鸣,这样才能真正写好人物写好

·人物通讯写作方法:
1. 突出新意,反映时代精神

2.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鲜明地再现人物形象

3. 准确反映人物与党与群众的关系

·如何鲜明地再现人物形象?
A. 用人物的行动再现人物形象

B. 用人物的语言再现人物形象

C. 写好有关事件、环境、再现人物形象

D. 抓住个性化的细节再现人物形象

·采写要注意的问题人物要有时代感;写出性格特征与时代境界;注意报道对象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表现人物。 5、事件通讯采写· 事件通讯的特征及写作要求
特征:
1. 它所反映的事件的新闻性和典型意义

2. 报道新闻事件的详尽性

3. 报道面比较广泛,写法也较灵活

4. 在叙事中写人

采访写作要求:

·叙事有明确的目的性

·线索清晰,脉络分明

· 形象地再现事件的特性

· 全面掌握关于事件的材料,力求写出事件的深广度

·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要有闻风而动,快速工作的作风·非突发性事件的采写要注意材料的分析、筛选的鉴别。·在事件关键处着笔·写好关键性人物·写好事件的高潮 6、风貌通讯采写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旅途通讯,旅行通讯等。主要有综合性风貌通讯,印象性风貌通讯,杂记性风貌通讯等。结构方式有:先总后分结构,移步换行结构,纵横交错结构,对比结构,跳跃性结构。风貌通讯写作核心是突出一个变字。·风貌通讯的写作特点及要求
1. 着力反映变化

2. 描述事物的特征

3. 借景抒情、写出感受

4. 富于知识情趣

· 借景抒情的三种方法:
A.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B. 因事抒情,寓情于事

C. 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7、工作通讯采写·工作通讯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特点:

1. 有很强的指导性

2. 有相当的理论色彩

表现手法:

1. 体现新闻性

2. 多用典型材料

3. 写出思想深度

4. 形式多样,运笔灵活

·工作通讯的新闻性的表现有哪些?
一是寻找“热点”,选准题材

二是先声夺人,放开第一腔

三是客观报道,拓宽路子

(二)新闻特写

1、新闻特写的概念

特写是一种描绘性新闻,较之消息,它更形象,生动,传神;较之通讯,它更迅速,集中冼练。凡旨在充分而集中地表现新闻事实中最生动感人的部分,并造成主体性感应效果者,都可谓之特写。它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特写大致可分为事件特写,场面特写,人物特写,景物特写,工作特写,风情特写等几种。无论哪种特写都有具有以下特点:

·最生动而集中地再现人物,现场,画面,动作;

·情景交融,渲染和烘托气氛,感染读者;

·以小见大,透视全面.

·新闻特写的个性特点
A 聚焦性 B 描绘性 C 感染性

2、特写采写要注意的问题

·发现特写材料,捕捉特写镜头;

·以生动,准确而富于动作感,现场感的描写为基础;

·运用抒情,议论,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领
1. 基础在于观察

2. 再现现场情景

3. 题材集中突出

4. 白描细描并用

(三)专访

1、专访是从通讯中的人物通讯,人物访问和消息体裁中的人物消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体裁,是一种融新闻性,探讨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的,有较强可读性的新闻体裁。是对事先选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题性访问的纪实。

2、人物专访,问题专访和学术专访几类,专访的特点在于:

·选题特别强调新闻性与现实针对性;

·特别注重访问现场的生动再现;

·强调突出专题性.特定的对象,特定的问题,特定的时空,这”二特”形成了专访的特色。

3、专访采写要注意的问题:

·要有富于吸引力的”新闻由头”。由头即采访的时机;

·注意环境的选择,观察和再现;

·突出被访者有真知灼见的见解,有个性特色的语言;

·了解对象,热爱对象,与采访对象产生情感共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8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问题研究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练习说明

一、阅读全文,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本题通过默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本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本题根据课文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宜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加以推想。例如,就“老妇人也没有说话”一句想想,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就这几句想想,她为什么鞠躬,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此等等。这样去思考,思路就打开了。

教学建议

一、宜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本文特点,人物思想感情集中于一点,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作品感人之处是诗意般的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深度和浓度,浓郁得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所以宜从各方面体会这种情感的深度。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

二、要注意揣摩语句。

本文意蕴丰富,有许多意味深长的句子,宜细细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将注意力放在意蕴丰富之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可以让学生提问,也可以向学生提问,确立探究方向后,逐一研讨。

三、要注意把握记叙的要素。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请你记住,阿辽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
第2个回答  2010-09-15
消息的叙述比较:(简明)、(概括),而通讯较为:(详尽)、(具体)。
第3个回答  2010-09-17
消息的叙述比较:(简明)、(概括),而通讯较为:(详尽)、(具体)
第4个回答  2012-09-27
消息的叙述比较简明、概括,而通讯的叙述就较为详尽、具体。通讯还常常有较多的描写,具有一定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