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垃圾分类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谢谢

垃圾分类制度导致回收成本提高
(1)对地方政府而言,过于详细的分类会额外增加物流成本。
垃圾都会定期由相应的卡车回收,由于每种卡车只收一类垃圾,这就不可避免的会提高垃圾车的“空载率”,从而拉低垃圾单车的回收效率,甚至需要增加更多的回收车数量以及更多人力成本。
例如,100吨垃圾,4辆车每月收5次就足够了,但由于分类繁多,结果5辆车才能收完这100吨垃圾,这多出的1辆车,以及车上的人员劳力便是增加的成本。简单说就是这个道理。

(2)对个人而言,日常垃圾分类时耗费居民大量时间及人力成本。
说到回收“成本”,不仅仅是回收过程中直接产生的费用,每个环节的所产生的隐性成本也是不可以忽略的。比如被变相增加的老百姓学习成本以及垃圾管理成本。
国民既然纳了税,政府提供便利的服务大可认为是理所应当,但偏偏在丢垃圾这事儿上,日本政府定的规矩可是怎么复杂怎么来。
《垃圾分类辞典》,类别应有尽有。生活中所能预想到的垃圾种类都被详尽准确的分为5大类,资源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粗大垃圾,不可处理垃圾。铅笔刀竟然还分为“电动手动”和“便携式”两类。
规定每个家庭在丢饮料瓶时,需将瓶身标签和瓶盖分别取下,冲洗干净再分类丢弃。由于公共场所垃圾箱不用如此繁琐的处理,小编通常是瓶不入门。

垃圾再利用率低,细分失去实际意义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3年的数据统计,日本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低于20%。也就是说,日本人拼了老命分类的垃圾,最后依旧是有80%要被拖去焚烧场火葬的。
标榜着建立循环型社会,创造更美好的环境的“垃圾分类”,俨然已经被日本人奉为国民常识。但当我们从更高的维度来剖析这个“常识”时,会发现光鲜的表象下确实还有很多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
规则越细致,对于国民的要求就越高,但事实上垃圾分类出错率还是挺高。比如神奈川开成町,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可燃垃圾中其他类垃圾的混入率始终徘徊在30%上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我认为垃圾分类的最大痛点是,市民对家里垃圾应该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有害垃圾四类,不习惯,不会分类,投放不正确。

相关部门可能已经指导过市民正确分类垃圾,投放垃圾,是吗?

其实,在放四个垃圾桶的上方,配以文字,图形,是个童叟均懂的好办法。

市民一看图就理解了,定能正确投放。

渡过这段实习期,市民完全可以熟炼分类垃圾,正确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是一个废物发电,回收物再利用,有害物正确处理的伟大工程,全民都高兴,都支持。

收到同学发文,说某奶奶有一堆不能吃的核桃,扔干垃圾桶里。被告之错误,核桃壳是干垃圾 ,核桃仁是湿垃圾。检回家,剥了两个多小时,才正确扔掉。最大的痛点我个人觉得是你分类投入之后相对于清洁公司是否也进行了分类清理回收,不要出现只做了表面,最重要的却没做的情况
第2个回答  2020-10-20
垃圾分类6大问题曝光,你中了几个?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现如今,我国668座城市,2/3被垃圾环包围。人口14亿的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4亿吨左右,每年以约8%的速度递增。
2019年,各个城市推出了垃圾分类政策。这无疑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它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环境。

但近日北京专项检查垃圾分类竟发现6大问题。
1、垃圾桶破损、无盖
2、大件垃圾随意堆放
3、社区垃圾投放点数量不足
4、垃圾分类精准投放率低
5、垃圾外运不及时
6、垃圾桶的标志损坏、更新不到位
对于垃圾分类问题,不仅仅是北京存在此类问题,应该还有不少城市也会存在类似问题。
通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动态进行监管。记录居民的垃圾投放情况,可以重点监控站点进出口、卸桶点和操作间等处。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的手段,让藏在角落的监控使消费者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
视频监控系统用在垃圾分类上面,可以将错误垃圾分类的现象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智能筛选出来,然后进行更合理的宣传,落实至民众,通过引导并且纠正的方式,形成一个垃圾分类实施新形态。同时,视频监控系统也加强了垃圾分类的规范性。
垃圾分类不但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也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垃圾分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携手,一起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第3个回答  2020-10-20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