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春晚收视率如何

如题所述

春晚收视率历年排行榜(2003年-2021年)如下:

2003,金越导演,38.6%  

2004,袁德旺导演,41.6%  

2005,郎昆导演,36.7%  

2006,郎昆导演,34.7%  

2007,金越导演,30.88%

2008,张晓海、陈临春导演,32.29%  

2009,郎昆导演,34.82%  

2010,金越导演,38.26%  

2011,马东、陈临春、张晓海导演,31.04%  

2012,哈文导演,32.75%  

2013,哈文导演,31.17%  

2014,冯小刚导演,30.98%  

2015,哈文导演,29.60%  

2016,吕逸涛导演,30.98%  

2017,杨东升导演,30.88%

2018,杨东升导演,32%

2019,刘真导演,34%

2020,杨东升导演,20.631%

2021,陈临春导演,23.26%

春晚的发展阶段

春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的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到90年代的在探索中成长壮大,至新世纪的日趋成熟,接受考验。

固定的收视时间,相对稳定的节目形态,有助于观众产生收视惯性。春节联欢晚会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春晚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30
春晚各省市收视率出炉,北方省份普遍高于南方省份,北方收视率基本都高于50%,收视率最高的是东三省,黑龙江、辽宁、吉林收视率高于80%,其他北方省份大部分都高于60%。而南方省份普遍低于20%,最高的是安徽24.8%,其余南方省的收视率大部分分布在10%-20%,海南、广西和广东是收视率最低的三个省,收视率不足10%,广东收视率5.3%,广西收视率2.6%,海南最低,收视率只有1.3%。

其实,纵观中国春晚历年收视率排行,我们可以发现,北方省份的收视率总是高于南方,和南北分界线分布刚刚好一致,平均收视率差距高达50%,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南方北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影响。春晚的演出节目比较偏向北方,北方戏剧、小品的表演形式为主,例如春晚经常出现的东北二人转就是北方传统节目,南方观众不买账,众口难调。

二、气候的原因,北方的夜晚寒冷,不能在室外时间太久,而南方的夜晚温暖,可以户外活动。北方人“吃饺子,看春晚”,南方人可能在外面逛商场、看电影了
第2个回答  2024-05-08
自春晚诞生以来,其收视率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春晚的收视率也反映了中国电视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收视高峰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电视行业的黄金时代,春晚的收视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晚的收视率高达88%,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收视神话,此后春晚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80%左右。
稳定发展期: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电视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春晚的收视率也开始出现下滑。由于春晚的独有文化地位和影响力,其收视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00年至2010年间,春晚收视率稳定在70%左右。
收视分化期:
近年来,随着网络视听平台的崛起,春晚的收视率出现了分化现象。一方面,传统电视收视率有所下降,特别是年轻观众群体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网络视听平台上春晚的直播和点播量不断攀升。2011年至2022年间,春晚电视收视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而网络视听平台的收视份额则不断增加,2023年春晚的网络视听收视份额已超过50%。
影响因素:
春晚收视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文化传统:春晚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它承载着团圆、喜庆、娱乐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节目质量:春晚的节目质量直接影响收视率。近年来,春晚节目组在创新性和观赏性方面不断探索,尝试融入更多的新元素,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新媒体冲击: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春晚面临着来自网络视听平台的冲击。一些观众选择通过网络视听平台观看春晚,导致电视收视率下降。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也影响着春晚的收视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春晚的传统形式可能无法满足部分观众的需求,导致收视率出现分化。
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收视率挑战,春晚节目组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创新节目不断创新节目内容,融入新元素,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
提升节目质量:严格把控节目质量,提高节目制作水准,增强节目的可观赏性。
探索新媒体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与新媒体平台合作直播、点播,扩大春晚的影响力。
注重文化传承:兼顾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保持春晚的独特文化内涵,增强其吸引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