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机会体验真正的“感同身受”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西方情人节的前一天,我被严重的感冒病毒干趴下了,先是咳嗽,家里人叮嘱我及时吃药,等到了情人节那天晚上,我变的更加严重了,浑身酸痛,上呼吸道一吸气就像被刀割一样疼,脑袋昏沉,疼痛难忍,搞得我坐卧不安。

      女儿、老公齐上阵,女儿喂我罐头,给我端水拿药,老公蹲在床头给我弄湿棉签放到两个鼻孔中湿润着,我在迷糊中还不忘用我擅长的爱的语言:肯定的赞美跟老公说:你这是在用爱的语言中服务的行为,让我看到了你对我的爱,情人节,我感受到了老公和孩子对我的爱啦。至于那两个不擅长表达爱的爷俩是怎么回应的,我现在都不记得了。

      隔一天晚上,我好了很多,和女儿坐在沙发上聊天,女儿帮我分析我的病还得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现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女儿连我现在的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都说的很准确。您一定疑惑了吧,是不想问:您女儿是医生吗?

      我女儿之所以对我的病情拿捏的那么准,是因为一周前,她得了和我一模一样的感冒,症状都十分相似。当女儿跟我说:“妈妈,这回你知道我当时有多难受了吧?”,我心里忽然很内疚,歉疚的和女儿说:“哎呀,可是你当时也没享受到妈妈这样的待遇呀,你说你难受时,我还说:没事,几天就好了,现在想想真是太对不起你了,忽视了你的感受”。

      女儿说:“没事,我当时也跟你描述了我上呼吸道很疼,可是你没得我这样的感冒,也感受不到我这种疼有多难受,这回,你也得了和我一样的感冒,是不是,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了这种疼的滋味了?”。

      我还是觉得愧疚,我跟女儿说:嗯嗯,这回我亲身体验了你有病时的痛苦感受,当时,我还轻描淡写的说,挺挺就好了,现在想起来太愧疚了,我应该好好问问你需要我帮你做一些什么能缓解你的痛苦,就像你和爸爸现在为我做的这些。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天,我心里依然在反思,也让我想起来一个词:感同身受。生活中常常听到大家提起这个词,但是,能真正体验一次感同身受,也许,并不容易吧。除非像我这样,和女儿被一模一样的感冒病毒侵袭。

      通过这一次生病,我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和别人说感同身受了,因为,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背景下,情景中,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感受,有很多事情不会像感冒病毒一样带给不同人相同的症状。

      也是通过这一次生病,我以后会更重视去充分了解对方的感受,换位思考,更准确地给予帮助。

        生活中,有家长曾很不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和好朋友闹掰了而情绪抑郁,家长的原话:“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再找别人玩不一样吗,至于把自己搞抑郁了吗?我看这孩子就是矫情。”

      还有的家长觉得:“我家孩子心太大,对学习一点也不努力,成绩都下降那样了,一天还跟没事人似的,咋一点理想也没有呢?一说学习的事,他态度还十分恶劣,真是无可救药了”。

        还有位家长说:“我们家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说活着没意思,然后让我给找心理医生,说自己难受,我就纳闷了,他咋净是事,有啥可难受的,不愁吃不愁喝,活着咋就没意思了?”

      咨询工作中,很多家长说出了他们心中对孩子行为的不理解,猜不透,为什么?我忽然想到,这也许就和我没得感冒之前对待女儿的感冒态度有些类似。因为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体会不到孩子们的各种痛苦,也想象不到那些痛苦的滋味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无法理解孩子的家长,也出现了很多无法理解家长的孩子们。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上,我们不可能像得感冒那样,和孩子得一样的感冒去感受孩子的痛苦,但是,我们可以多做有效的沟通,多问问孩子,你的痛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父母可以做点什么才能帮助到你减轻痛苦,在怎么做都无用的情况下,陪伴在孩子身边是不是也能给他提供战胜痛苦的力量。

      写到最后,通过这次感冒,让我感悟到,生活中,尽量避免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判他人的行为感受,在各种关系中,多了解对方的感受,是帮助自己做出正确言行的基础。

      亲子关系中,更要和孩子做有效沟通,尽可能多的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让亲子之间减少误解,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默契搭档,而不是阻碍孩子成长的猪队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