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对爱国主义的认知现状及改进措施”这句话有问题吗?

如题所述

目前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政治地位低,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主管者的学校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地位降低到支持协助校长做好行政工作,无权也无钱组织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活动。有的支部沦为学校的附庸,甚至成为累赘。支部管辖下的团支部,少先队教育工作者,地位也无法确立,工作积极性不高,开展活动,走走形式,发展一下队员、审批一下团员。同时,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主管者的学校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大多数学校是行政指派的临近退休的老同志,几十年的拼搏,几十年的风雨让他们精力,体力适应不了新形势下,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让他们无法与时俱进。

二、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挤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空间
从二000年高校扩招以来,现在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六百万左右,几千人去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的情况已数见不鲜。面对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家长要求孩子的是:只要成绩好就行,别的都不在乎;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能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为了迎合社会,学校只能以中高考600分、名校率、一本率为中心,历史课、语文课爱国主义教育淡化甚至缺失,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的分数转,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拼搏精神。形成了“天下熙熙,皆为分来;天下攘攘,皆为分往”的局面。学校爱国主义活动无从谈起,学生爱国意识淡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扭曲。北大教授钱理群说:“由于缺少一种信念,一种追求,缺乏一种精神砥柱,我们培养的这些人都成了一个个软体动物。”
三、五一、十一黄金周对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冲击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国庆节的本质是“国民节”,它以深化国民情感、强化国家认同、巩固政治合法性为宗旨,倾力打造国民身份,全力激发国民爱国热情。这两个特殊的节日,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载体,然而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变成了学生放假娱乐的狂欢节,要么举家出游,疯狂购物;要么电子游戏、通宵达旦。发展经济的目的虽然达到了,强化国家的认同,激发爱国情感的宗旨却大打折扣了。
四、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没有得到挖掘利用
德育教育的重点之一是爱国主义教育,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绝非空洞呆板的照本宣科,必须能够带动学生了解历史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学生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

地,可以切实体会到中华民族经受的苦难,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从历史文化中寻找爱国主义精神的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变得可亲、可近了,可爱、可信了。然而这一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由于经费及安全等方面的原因,逐渐被学校放弃了。学生的生活“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对历史的淡漠会将人变为一个游离的、无根的存在。事情发展的结果惨痛: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历史,我们的孩子正在背叛历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怎样筑起灵魂的希望工程,用爱国主义凝聚人心,铸造青少年的“国魂”,培养一代具有爱国情操、报国之志、效国之行的英才,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认为,要做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者素质,抓好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课堂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活起来,必须把学校党支部这个龙头舞起来。尽量选拔思想活,方法新,年轻有活力的教师到德育工作的领导岗位,组织爱国主义专题培训,让他们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行政领导也要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每年拨付专款支持支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广泛动员全体教师认真领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形成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共识;抓好课堂这个爱国主义教育主战场,结合学科特点,找准切入点,寻找结合点,有机、适度、自然、和谐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语文课,教授《四渡赤水出奇兵》,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长征》、《雄关漫道》、《我的长征》等影片,让学生深度领会伟大的长征精神。如历史课,历史教学不能是单纯而枯燥的历史知识传授,现行历史教科书涉及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十分简略,教师有责任就这一事件进行课外材料的补充,让学生以史为鉴,不忘国耻。学校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中,应把是否渗透爱国主义作为一条必备的评价因素。
二、充分挖掘本地爱国主义基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诗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感,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云南省作为红军长征转战的地方,留下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皎平渡、龙街渡、树桔红军渡、石鼓渡、虎头山战役纪念馆、六甲之战、会泽水城扩红台……面对这些宝贵的资源,学校可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让他们体会“天若火,水似银”的战斗环境;感受“红军都是钢铁汉”的乐观主义精神;可组织烈士遗属、专家学者、民间收藏人士讲述红军过云南的故事,给学生以长征知识普及,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破口和基点。只有让爱国主义教育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扎根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肥沃的土壤,学校爱国主义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厚重的底蕴。
三、结合实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的学生出生于和平环境,成长于和平环境,长期的安逸生活,往往会淡化忧患意识,使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情感走向低落。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有意识地借助国际国内一些重大事件,如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神舟八号载人飞天、涉叙决议案中俄投反对票等问题,在学校组织专题报告、学生演讲、集体讨论等系列活动,不但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颖性和吸引力,而且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形势,形成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激励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四、利用传统民俗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就是民族认同感,我国有很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合家团圆的春节,赛龙舟的端午节,团圆丰收的中秋节等。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从生活实际中,从民风民俗中领悟中华民族的特征,通过旅游寻根,祭祀祖先,解读家谱等活动,可以使青少年一代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进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学校应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的选修课,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传统民俗的博大精深,燃起他们内心深藏的爱国热情。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得太少,将使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失去可以依托的根基,成为飘渺的空中楼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