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以松为意象的诗句

如题所述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诗人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染的高尚节操。俊秀的青松,由于身在东园的杂草之中,杂草出尽了风头,人们爱这柔嫩可人的杂草甚至还胜过爱青松。直到有一天,“凝霜殄异类”之时,原本生长得千娇百媚的各种藤蔓杂草,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这些原本趾高气扬地盖过青松之姿的杂草,一瞬间就倒在青松脚下了,于是青松便“卓然见高枝”了,显示了青松卓尔不群的形象。

范云《咏寒松诗》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作者咏寒松的节操和贞心,但是并没有铺叙,反而用描写细节的手法,以精巧的语言形式展示了寒松的品质,以此构成诗歌与自我的精神。

二、象征卓异不凡。

李山浦《松》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此诗前两句是对松树在冬天风雪之中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松树的坚韧,常青不同于别树的孤傲。后两句则是借桃李和藤萝的依靠缠绕来反衬松树的品质,通过对桃李藤萝的不屑反衬出松树的高大卓尔不群孤直耐寒的特点。

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称赞大松“凌云”,并不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三、松树和神仙、隐者相关联。

陶渊明《杂诗四首》之四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这是一首咏松诗,诗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其中隐含着长生的意蕴,并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年的道教导引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展开剩余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 《 山居秋暝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郑燮 《 竹石 》

观里松株皆住鹤,山中竹叶尽成符。 —— 孙蕡 《 罗浮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 苏轼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贾岛 《 寻隐者不遇 》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 卢照邻 《 长安古意 》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 李白 《 夏日山中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刘桢 《 赠从弟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刘桢 《 赠从弟 》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刘桢 《 赠从弟 》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 陈毅 《 青松 》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 陈毅 《 青松 》

驱马款禅扉,松风冷拂衣。 —— 苏绅 《 胶山寺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 左思 《 咏史·郁郁涧底松 》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 李白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 李白 《 赠孟浩然 》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 王维 《 积雨辋川庄作 》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 佚名 《 去者日以疏 》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 李白 《 九日 》

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 —— 李商隐 《 河阳诗 》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 辛弃疾 《 西江月·遣兴 》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 辛弃疾 《 西江月·遣兴 》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 刘长卿 《 听弹琴 》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 韦应物 《 秋夜寄邱员外 》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 贾岛 《 雪晴晚望 》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 辛弃疾 《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王维 《 过香积寺 》

但知树底听松风,不见风前落松子。 —— 曾几 《 谢柳全叔县丞寄高丽松花 》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 李白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 李白 《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王维 《 酬张少府 》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