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被当成赝品,经过析是国宝的是哪幅古画?

如题所述

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了一幅国宝级别的画卷,即《听琴图》。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听琴图》曾一度被当成是赝品,还差点被丢进垃圾桶。后来,一位专家经过研究,才让《听琴图》从“垃圾”变成国宝。究竟这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起,当时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件,即故宫盗宝案。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故宫博物院收集到了大量的证据,使得案件成功被侦破。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还就留下了一个大箱子,箱子贴上法院封条后,就一直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库房里。一直到1949年,故宫博物院在整理库房时,院长马衡先生就无意中看到了当年大箱子,而且早已落满了厚厚的灰尘。马院长经过一番了解,确定箱子里的东西,是当年法院判定的赝品文物。

如此一来,马院长心里也犯嘀咕了,箱子里的文物,真是都是赝品吗?毕竟,马院长自己就是文物专家,因此他有这样的疑惑也很正常。为了进一步确定这批尘封文物的真伪,马院长决定将它打开看看,同时他还喊来了另外一位文物鉴定专家——朱家溍。在当时,朱家溍的大名在学界内可是响当当的,因为他曾从数百件的走私文物中,一眼就发现了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青铜饶,故此,马院长对朱家溍的鉴定能力也是格外的佩服。

经过一番准备,朱家溍先将箱子上的灰擦拭干净,接着再小心翼翼地取下封条,然后将箱子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件青花瓷和青铜壶,然后将上面的大件拿出来后,下面还有十多件玉器和鼻烟壶。不过让朱家溍眼前一亮的,则是最下面的一件卷轴,长约50多厘米,看起来就像是一卷字画。对朱家溍来说,他自幼就接触过大量的古籍字画,因而对其的真伪鉴定十分有信心。


朱家溍将卷轴打开,发现原来是一幅画,长约140多厘米,而且还是难得的绢本画。此画的内容并不复杂,一共有四个人物,其中一人在树下抚琴,另外三人在旁边聆听。很快,朱家溍就陷入了沉思,因为他在卷首右侧看到了三个字——听琴图,而且还是北宋徽宗标准的瘦金体。另外,在卷首中部还有一首七言绝句的小诗,最后的题名竟然是蔡京。不仅如此,画上还有嘉庆御览之宝等八个印记,可见它曾是嘉庆皇帝的藏品。朱家溍经过深入研究,百分之百确定,画上的“听琴图”三个字是宋徽宗的御批,因此《听琴图》应是北宋的一件真迹。

朱家溍看到《听琴图》之后,暂时也顾不得其他的文物了,于是就立刻找到马院长汇报,并将自己的判断和依据都陈述了一遍,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听琴图》不是赝品,而是一件货真价实的国宝。马院长一听,心里先是激动,然后又有一些疑虑,毕竟他对字画方面不是很精通。于是,马院长就召集了其他专家一起开会讨论,但开会的结果,专家们却对这幅古画的真伪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有的人依然坚持《听琴图》是赝品的观点,理由是宋徽宗的亲笔御批,通常格式都是“什么什么御制”,同时还会画押,但是在《听琴图》上却都没有,而且整个画卷的风格和运笔,也都和宋徽宗传世的其他画卷不相符。但也有一些人却支持朱家溍的观点,理由是宋徽宗当时信奉道教,而《听琴图》所反映出来的风格,就有一种很浓郁的道教文化特点。另外,从画卷的绢本来分析,也不可能是近代以来伪造的,因此综合来看它就是北宋时期的绢本。

一直到现在,对于《听琴图》还有颇多的争议,不过争议的焦点却是作者问题,到底是不是宋徽宗的亲笔画呢?答案还有待研究。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听琴图》确确实实是北宋时期的绢本画,而且现代科技也能做鉴定和证明。因此,《听琴图》最后也还是成了国宝。

对于朱家溍来说,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敏锐独特的观察力和鉴赏力,为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立下了一件奇功,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朱家溍能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心钻研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或许《听琴图》早就和其他赝品一样,被扔进了暗无天日的地下仓库中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