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制度:为何拱卫中央的边防军,会演变成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

如题所述

藩镇,也称方镇,起源于唐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军镇,以防御周边游牧部族对内地的侵扰。它的形成与发展,也同唐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和"以蕃制蕃"的政策有关。唐玄宗年间(公元712—755年),对全国区划进行了一次统一调整,将内地划分为十五个行政区,称十五道(相当于现在的"省");在接近少数民族的边境地区(主要在北方)设置了十个藩镇(军事单位),任命了九位节度使、一位经略使,简称"九节度一经略"。唐代宗时,一位经略使也升格为节度使,合称"十节度"。


(唐玄宗设立的节度使,成为了藩镇的开头)

唐朝内地的十五道,每道设一名观察使,或采访使(管监察)、一名度支使(管赋税),各道下属的州、郡刺史、都督,仍分别主管本辖区的军政、民事。

藩镇问题的要害,是朝廷赋予他们的权力过大。每一位藩镇节度使都掌管几个州甚至十几个州的军事、政治、经济、人事大权,"户版不籍于天府,赋税不入于朝廷"。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或由部将承袭,或由士卒"自择将帅",号为"留后",强迫朝廷颁发正式节度使委任状,予以承认,变为合法。每个节度使都把各自的藩镇搞成一个独立王国,形成了事实上的藩镇割据。

唐朝的藩镇之乱,是安史之乱的严重后遗症。"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毒瘤"割掉了,但"癌细胞"却扩散了。"毒瘤"越长越多,藩镇之乱终于成了唐朝的"不治之症"。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图)

随着藩镇势力的不断壮大,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日益下降,终于到了唐朝末年,形成了自成一系的藩镇割据图,也就是五代十国的前身。主要割据人物如下:

朱温兼并北方:

朱温(朱全忠),父亲是乡村私塾教师,早死。随母王氏到今安徽萧县刘崇家当佣工。朱温凶悍狡诈,不肯干活,经常被刘崇鞭打。朱温投入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朱温眼看起义军形势转衰,举同州投降唐朝。朝廷任命朱温为同华节度使、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朱全忠。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朝廷又任命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并加任东北面都招讨使。从此,朱温成为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得力打手。黄巢起义军中有许多降唐将领,都成为他的部将。此后,朱温参加藩镇割据。


(朱温,割据河南山东,后来的后梁建立者)

经过二十余年的一系列争夺,朱温先后兼并了河南境内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曾一度称帝),山东境内的三位节度使时溥、朱瑄、朱瑾,打败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后梁疆域图)

李克用割据山西:

李克用祖先是西突厥沙陀部人,唐德宗时内附,居定襄神武川新城(今山西大同西南),有骑兵一万,称沙陀军。唐懿宗威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在徐州叛变,朝廷发兵攻徐州,沙陀酋长朱邪赤心率沙陀军在义成节度使康成训部下充当先锋。翌年,唐懿宗任朱邪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但李国昌儿子李克用杀死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反叛唐朝,占据云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8
因为当时的边防军统帅的权利不仅仅只是军事上的,在藩镇当地,节度使的权力包括了军事政治于一体,可以说权力非常的大,一旦有异心的话,后果就非常的严重。
第2个回答  2021-02-07
藩镇制度有很多的弊端,极大了削弱了中央集权,藩镇主手握重兵,有征兵权和财政权,这种自主权往往会演变成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
第3个回答  2021-02-08
这是因为中央的实力大大削弱,在中央集权的情况下,即使地方拥有一定实力,也不会发展到藩镇割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