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是忠君爱国的大英雄,为何却被蒲松龄鄙视?

如题所述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叫《聂政》,文中蒲松龄极力推崇聂政而贬荆柯,他在文末如此评价二人:  “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指聂政)也。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豫(指豫让)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鱄(指专诸)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指曹沫)之智。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  在此,蒲松龄说荆轲是“聂政之所嗤者”,聂政比荆轲早死170年,他怎么能“嗤”荆轲?事实上是说他蒲松龄本人对荆轲之“嗤”,即对荆轲的鄙视。

首先荆轲刺秦王时的表现令人失望。

一名刺客,合格不合格关键要看他的最后一击。也就是说,不管他有多优秀,武功多高,靠吹牛是不行的,唯一的衡量标准是,他面对行刺目标的表现如何。那么荆轲是如何发挥的呢?第一是他失去了先机。他本来想了个办法,把匕首藏在地图里,准备给秦王献图时出手。可问题是,当荆轲把地图展开,匕首已经露出来以后,他才动手,这显然已经晚了。失去一次机会,当然还有挽回的余地。此时惊慌失措的秦王想抽宝剑,但仓促之间却抽不出来,此时正是荆轲翻盘的好机会,但他又没有把握住。然后还有第三次机会,秦王在前面跑,荆轲在后面追,可他追不上。但他又不投掷匕首,为何不掷,肯定是没有把握,武艺不精。最后当秦王彻底恢复清醒状态之时,荆轲才把匕首投了出去,然为时已晚。

其次,荆轲不仅让自己惨死,也白白浪费了他人的性命。

范於期本是秦国将军,后因带兵攻打赵国失败,秦国给他治罪,他就从秦国逃到燕国寻找政治避难,燕太子丹收留了他。但后来荆轲向太子丹提出用范於期的人头来换取秦王的信任。他对太子丹说,“秦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来购买范於期的脑袋。要是能用他的脑袋当见面礼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就有机会出手了。”然太子丹却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的一私之利而伤害他啊!”于是荆轲朗然说道:“如果我把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届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如此,则将军之仇可报矣!而且我们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洗净了,这于家于国都功莫大焉!”樊於期大为感动,“好,兄弟这颗人头就拜托你了!”遂拔剑自刎。

荆轲还得准备武器。好马配好鞍,这武器可不能含糊,得要好东西。太子丹也毫不含糊。于是太子丹为荆轲寻找天下最锋利的武器。最后相中了赵国的徐夫人的匕首,便花了百金买下它。尽管它削铁如泥,但还不放心,得下狠手。于是又让工匠用毒水淬它。还不放心,得实验一下。于是又找来老百姓,当场实验匕首的毒性。结果被试者没有不立刻死的。具体试了几个人,史书没有具体记载,司马迁只是说:“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可见不只是死了一个人。

这样荆轲出发前事实上已经直接或者间接害死了几个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7
因为荆轲出行前大张旗鼓的践行,那荆轲刺杀秦王之前, 给了秦王一个防范的机会。
而且荆轲刺秦前,荆轲私自找过樊於期,告诉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并且只有利用樊於期的人头才能有机会接近秦王让荆轲刺杀,荆轲这种刺杀秦王的方式却借用了别人的生命,也为后人所鄙视。
第2个回答  2020-07-07
蒲松龄鄙视荆轲是因为荆轲刺秦王时没有把握机会,武艺不精,荆轲刺秦失败后,不仅自己死了,还连累别人。他间接害死了好几个人,所以蒲松龄鄙视荆轲。
第3个回答  2020-07-07
荆轲在行刺的时候错失先机,表现不佳。而且荆轲在行刺之前的准备时,间接害死了人,让不少人为行刺付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