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呢?

如题所述

自古以来,为了争夺帝位或者继承权,兄弟相残、弑君弑父的事情屡见不鲜。秦二世胡亥为了帝位杀死兄长扶苏,西汉时期匈奴冒顿射杀他的父亲头曼单于篡位,北魏拓跋嗣弑其父拓跋珪篡位。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残酷的政治利益面前,亲情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一样是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导致的兄弟相煎。据历史记载,当时唐高祖李渊正在玄武门内海池泛舟,闻讯大惊。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奏道:“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高祖谓裴寂等,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答道:“建成、元吉本未参与起义,又无功于天下,而疾秦王功高,共为奸谋。秦王讨而诛之,陛下委之国事,两得其宜。”高祖点头说:“善!此亦吾之夙愿。”


上面这一段文字表面看似平平静静,其实内中波涛汹涌。李世民杀害自己的亲兄弟,本应该自己去李渊面前请罪,可他却没有去,而是派心腹大将尉迟敬德去见李渊,名义上是去保卫皇帝的安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为了控制住李渊及其他大臣。

尉迟敬德又是怎么转述李世民的话的呢?“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言语之意很明显,李世民杀害兄弟,是为了平定叛乱,不得已而杀之,不仅把自己说得无过,而且有功。言外之意是什么呢?我既能够以平定叛乱的名义杀兄,也能够以其他理由弑父。

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李世民到底有没有交代尉迟敬德面对李渊应该如何应对,但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应该是面授机宜的。

一方面,如果李渊做出过激行动,下令捉拿或诛杀李世民,尉迟敬德很可能当时就会置李渊于死地,然后把当时和李渊在一起的大臣们都杀掉。事后来一个栽赃李建成和李元吉弑父叛乱,李世民为报父仇,平定叛乱,不得已杀害自己的亲兄弟。大不了再让尉迟敬德作替罪羊,杀之以平民愤。当然这是万不得已情况下作出的最坏打算,李世民本人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发生。

另一方面,无论李渊怎样大骂李世民,只要他不做出过激行动,李世民也不会让尉迟敬德杀了李渊的,毕竟那是自己的父亲,弑父弑君的政治影响他还是要考虑的。

身为一国之君的李渊顷刻间失去自己心爱的两个儿子,按照常理,应该在悲恸之余,立即下旨捉拿凶手,可政治老练的李渊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面前他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表面上向周围大臣征求意见,其实内心在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李渊十分冷静地分析了自己所面临的形势:皇宫已被李世民控制,目前自己正处于权力的真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大丈夫能屈能伸,尽管李渊心疼那两个儿子,但人已死,将来继承他帝位的就只有李世民了。

更何况此时的李世民握有兵权,许多文臣武将已经归顺于他,纵然李世民有一万个不是,他也只能正视现实,别无选择。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他做出了一个看似无奈却又最为稳妥的决定:立世民为皇太子。

李世民如果真的想杀掉李渊,玄武门之变是杀李渊的最好时机,一者可以把李渊之死嫁祸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二者可以让尉迟敬德替自己顶罪。此时如果不杀李渊,以后就更没有杀李渊的必要了。

一是李世民可以利用李渊来消除玄武门之变对自己的不利影响。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乱被杀

这句话从李世民口里说出来,别人不会相信。但从李渊的口里说出来,天下人就信了。所以留下李渊,对恢复李世民的政治影响是有好处的。

二是李世民已经大权在握,李渊已对自己构不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杀李渊毫无意义。李渊立世民为皇太子后,随即诏告天下:“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奏闻。”仅仅两个月后,李渊主动退位做起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大唐天下政令皆出自李世民之口了。

三是李渊也不可能发动什么政变推翻李世民。一方面,李渊已经老了,大势已去,也力不从心。同时,李世民是李渊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李渊即使真的搞政变,把李世民杀了,那么将来谁来继承皇位呢?从这一点考虑,李世民也不会担心李渊搞什么政变。

总之,李世民尽管杀兄娶嫂,但没有必要杀害自己的父亲。杀了一个对自己不构成任何威胁的人,却徒留个弑父弑君的坏名声,有谁会做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呢?唐朝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开明的朝代,人人皆可以议论朝政。本来人们对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就颇有微词,如果再杀自己的父亲李渊,朝野上下该不知如何议论李世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6
不论到啥时候弑父都是可恶至极的,如果他杀死他的父亲,会受到全天下人的辱骂,必将没有人支持他的大业。
第2个回答  2021-02-06
儒家文化讲究孝道,弑父是传统文化中很难接受的行为,要想顺利统治国家,就不能杀。
第3个回答  2021-02-06
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如果亲手伤了自己的父亲就会遭到天下人的嘲笑与辱骂,不利于自己统治江山。
第4个回答  2021-05-26
简单的一句,因为是他父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