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失败,损失有多大,战后还有没有机会翻盘?

如题所述

官渡之战是三国第一场大战,袁绍的兵力史书记得很清楚,步兵10万人,骑兵一万人,但是曹操的兵力史书却讳莫如深,说曹操兵不满万,这个不太可信,官渡之战刚开始时,曹操打得是游刃有余,白马之战斩颜良,延津之战杀文丑,连胜两场,连斩袁绍两员大将。

如果光看开头,总会产生曹操占了上风的错觉,实际上官渡之战曹操一直打得很艰难,因为袁绍把全部兵力集中于一处与曹操打起了消耗战,虽然战争起初损失折将,但在官渡中后期,袁绍以强大的实力跟曹操硬碰硬打消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计谋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曹操一度产生放弃与袁绍对峙的念头,并写信询问荀彧,然后荀彧坚决地告诉曹操不能后撤,于是曹操就继续坚持了下去,直到袁绍阵营的许攸叛逃到曹操阵营,并把袁绍大军屯粮之处告诉了曹操,曹操亲自带兵击破并烧毁了袁绍大军的粮草,才彻底地打败了袁绍。

因此,传统意义上,把许攸投降作为曹操取胜的关键因素,甚至说没有许攸的投降,曹操必败无疑,那么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许攸的投降呢?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呢?

曹操这个人善于用兵,在打官渡之战前,曹操打了一系列的胜仗,从打败黑山军、白波军、匈奴兵到青州黄巾军,曹操几乎没有败过,再到后来与吕布、陈宫进行兖州争夺战,以及下邳之战打吕布,几乎都是以胜利告终,曹操打仗的特点是谋略,而且善于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其实是曹操主动挑起的,公元198年,曹操征徐州下邳的吕布,吕布向河内太守张扬救援,张扬决定救援吕布,但是被部下杨丑,杨丑是亲曹操的,准备投靠曹操,但是杨丑又被部下眭固所杀,眭固是亲袁绍的,就准备带兵投靠袁绍,结果被曹操派出史涣、曹仁、乐进、徐晃等将攻打眭固,最后斩杀的眭固,同时曹操也吞并了河内郡。

河内郡的地盘大多在黄河以北,这样曹操就头一次把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北,而黄河一直是曹操与袁绍默认的分界线,现在曹操扩张到黄河以北,就引发了袁绍的猜忌,再加上袁绍正好在199年平定了公孙瓒,于是就开始着手准备攻打曹操,所以可以看到,官渡之战就是曹操引发的。

曹操既然引发了官渡之战,他当然有着必胜的把握,当时袁绍占据了河北四州,但是经历了多年的战争,199年3月袁绍才消灭公孙瓒,三个月后袁绍就开始筹备官渡之战了,河北四州虽然实力强大,但是自从袁绍到达河北之时,就一直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根本没有停歇的时间。

袁绍占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河北四州,曹操同样占据了豫州、兖州、徐州、司隶州等中原四州,实际上袁绍与曹操的实力相差并不多,袁绍只比曹操有一个优点,就是袁绍四周的敌人没有曹操多,曹操的南边有孙策(孙权)、刘表,西边有马腾、韩遂,内部还有刘备时不时捣乱,在地缘战略上,曹操不如袁绍,在军事实力上,曹操强过袁绍,在军事谋略上,曹操强过袁绍,在人口物产上,袁绍强于曹操。

所以,官渡之战前后,袁绍与曹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差不多就是实力相当,袁绍投入了十一万军队,曹操手下的军队也有这么多,但是分散在各地,既要守卫许都,还要防备南方及西北的敌人,在官渡前线的军队并不多,最多也就是三到四万。

当官渡之战打成消耗战时,曹操陷入了困境,因为这是袁绍的实力长处,这对曹操来说是不利的,他必须寻找击败袁绍的办法,虽然曹操有退兵的想法,我认为他只是想听听荀彧的意见,荀彧告诉曹操要坚守,这坚定了曹操取胜的信念,绝对不是因为缺粮的问题,要知道曹操收编的30万黄巾军家属,这批人全部在后方为曹操屯田,再加上曹操统一了中原四州,内部早就消除战争了,不会连官渡之战打了几个月就缺粮食了。

再说许攸的叛乱,想一想许攸为什么会叛逃?史书上说他在后方的家属犯了法被抓了,如果是这样,那许攸的叛逃不是把他家属全部坑了吗,他这一叛逃,他留在袁绍后方的家属不要被诛杀三族了吗?这一分析就显得许攸叛逃有些不合逻辑,许攸的叛乱更像是袁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的。

袁绍从公元190年进入冀州开始,仅仅用于不到十年时间就收复了河北四州,这个发展速度就连曹操也比不上,袁绍本是豫州汝南人,他的集团内部有一部分豫州人,比如逢纪、郭图、许攸、辛评等人,但是更多的是河北四州人,比如审配、田丰、沮授等人,掌握大权的以河北士人为主,毕竟袁绍的势力主要在河北。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逢纪与审配自成一派,在袁绍去世后拥立袁绍小儿子袁尚,而辛评、郭图一派拥立袁绍长子袁谭,双方就开始自相残杀,两派的政治斗争不可能是在袁绍去世后开始的,肯定在很早就开始了,包括许攸的叛逃,很有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史书没有记载。

袁绍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迅速平定河北四州,绝对是有能力的一个人,但他也有缺点,比如对于手下人才的控制就不如曹操,同时袁绍这个人无法平息手下两派的冲突,或者这根本就是袁绍故意为之,然后他在中间找平衡,从而控制整个河北四州。

另外从袁绍把自己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派到河北四州一州一个来管理,这也看出袁绍不信任外人,不信任的根源还在于不自信,或者没有很好的手段掌控手下人,不像曹操,把手下人管得服服帖帖,袁绍多半是管不住或者管不好,导致内部斗争互相倾轧很严重,举个例子,曹操烧乌巢时,郭图建议攻曹操大本营,但张郃建议重兵救乌巢,结果袁绍听郭图,而张郃提了正确意见,却又担心自己被害,于是投降曹操,这种事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袁绍内部经常发生的。

这就是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争斗激烈,而袁绍没有很好的办法来管控,导致内部斗争影响到外部战争,比如许攸叛逃、张郃、高览投降,这都是内部斗争的明证,也是袁绍失败的原因。

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只带了八百骑兵逃回北方,他损失了所有的10万步兵和近万骑兵,就算河北四州有百万人口,但是想要招揽一支十万的军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诸葛亮的能力,在关羽、刘备损失了近十万军队后,用了五年时间才训练出一支用于北伐的军队来看,袁绍想要再次与曹操大战,至少也得五年时间,可是曹操会给他时间吗?

袁绍除了军队人数的损失,还损失了很多将领和谋士,比如颜良、文丑、淳于琼、沮授、张郃、高览、许攸、田丰,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拥有的,此外,还损失了无数的粮食、物资,更重要的是袁绍损失了自信心和在天下的威望

军队、谋士、将领、粮食、物资还可以通过时间来寻求,但是自信心和威望损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袁绍的失败与刘备的失败如出一辙,都是壮士暮年最后一搏的失败,这一败,袁绍就知道自己将永远无法翻身,同时曹操也不会允许他翻身,更不会给他翻身的时间。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注定了彻底的败亡,袁绍一回到冀州,后方就发生了叛乱,这个叛乱不是袁绍手下看到袁绍大败想要投靠曹操,就是曹操鼓动袁绍手下发动叛乱,而且像这样的叛乱会此起彼伏,袁绍不是刘备,他手下没有诸葛亮,袁绍也就是平定叛乱之后不久就病倒了,然后在公元202年就去世了,他完全没有翻盘的任何机会存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7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官渡之战,可以说袁绍打得很不情愿,也就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起初,曹操是不敢惹袁绍的,毕竟,袁绍麾下毕竟有精兵十多万,地盘也很大,占据着冀、青、幽、并四州。无论是在军队人数上,还是后续物资跟进能力上来说,曹操始终难与之匹配。

随后曹操灭了吕布等,袁绍坐不住了,决定先发制人。可是,袁绍是有雄胆但没有雄志,要不要出兵一事,自己心里也没有一个底。谋士们各执一半,主张出兵者,认为曹操枭雄该灭,不主张出兵者,认为袁绍虽然兵多,但军心不齐,再者伐曹,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众人你一言我一言,袁绍都觉得对,但底下就热闹了,谋士之间互相争执,都在强调着战与不战的道理。类似这样的商议,反反复复,多次以袁绍头疼或者家事散了,没有结果。不仅如此,田丰主张在曹操攻打徐州之际,兵发许都,本可以一战定乾坤的招数,也被袁绍否决了。

开战无恒心,无目的。袁绍原本看不起曹操,要不是曹操势力威胁到他,他是不会出兵的。建安四年,袁绍突然有了主意,听从一些谋士的建议,开始进兵。稍微懂得兵法的人,都明白兵贵神速,然而袁绍大军一路上是拖拖拉拉,从将士们身上根本看出斗志。袁绍本人,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此一战究竟要灭曹还是弱曹。虽然排兵布阵,也能按部就班,但多是战争中的一些习惯性思维罢了。

放走许攸,误用酒徒淳于琼守辎重。许攸虽然人品不好,但还是有一定的谋略的,可是在人才济济的河北,袁绍自然看不上他,许攸一怒之下跑去投降了曹操,曹操听说许攸到来,鞋子都顾不得穿,出门迎接。许攸投靠曹操以后,提出截断袁绍的粮道,曹操起初觉得不可行,但许攸告诉他,守粮道的是淳于琼这个酒囊饭袋,曹操立即领兵前往。乌巢粮库被烧,袁绍军中斗志因此降低了不少。

连失二员虎将,袁绍再无战心。乌巢失利,文丑、颜良相继被杀,袁绍一个劲儿地痛哭,并无再度激励军中士气,一雪前耻,而是想着退兵,主帅如此,士兵们就不必说了,溃败是情理之中的。

官渡之战中,曹操斩杀袁绍军士七万多人,袁绍的有生军力只剩其三,损失颇大,伤及根本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终因羞愧难当,气绝身亡。纵然袁绍不死,就其性格和战后军力,若能守住本土,他也算得上是一代英雄。然而,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大增如虎添翼,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袁绍无论如何是不会再有翻盘的机会了。
第2个回答  2021-02-26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实力雄厚的袁绍,奠定了其北方的霸主地位。不过在这次战役中,尽管袁绍被击败,但财大气粗、兵力雄厚的袁绍仍然颇有实力。袁绍坐拥四州之地,手下兵精粮足,即使在官渡之战中败北,仍然是北方势力最大的诸侯。而曹操由于周边强敌环伺,兵力粮草不足等问题,一直自顾不暇,给袁绍的崛起创造了机会。但让人不解的是,袁绍在官渡战败后,从此一蹶不振,基本没了什么作为,最后郁郁而终。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官渡之战后袁绍尚有余力,为何却没能东山再起?

首先,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伤亡惨重,可以说大伤元气。袁绍不仅损失了大量的精兵,而且人才损失殆尽。袁绍手下的河北四庭柱,颜良和文丑战死,高览和张郃投靠了曹操。其手下最有才华的谋士田丰和沮授,一个自杀一个心灰意冷,他的身边只剩下没什么才华但喜欢争权夺利的郭图、逢纪之流。虽然袁绍能够在河北再征募一支庞大的部队,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把他们锤炼成和以前一样的一支精兵,最关键的是袁绍手下无人可用。所以,官渡之战后,袁绍已经很难再有所作为。

其次,袁绍在官渡战败后,其内部长期积压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三国志》载:冀州城邑叛绍者,绍稍复击定之。也就说,袁绍在官渡战败后,河北当地的豪强士族纷纷起来叛乱,把袁绍折腾个够呛,袁绍战败后的两年一直在平叛,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余力再和曹操争霸,所以始终没有什么作为。同时,袁绍阵营内部士气低落,各派系争权夺势,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把袁绍整得焦头烂额。袁绍感觉力不从心,危机随时可能爆发。所以在官渡之战后,袁绍一直把精力放在打压地方士族豪强和压制内部斗争上,根本没有余力和心思去和曹操争霸,错失了东山再起的有利时机。

最后,官渡之战对袁绍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导致袁绍失去了信心和斗志。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内心是非常痛楚的,不管是官渡之战的打击,还是内部频频出现的矛盾,让他非常难受。郁郁寡欢的袁绍从此整日借酒浇愁,日益消沉,最终因心情积郁而病死。袁绍死后,河北集团由于失去了主心骨,诸子争权夺利,河北陷入混乱,强大一时的袁绍集团分崩离析,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灭掉。即使如此,曹操仍然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平定河北。如果当初袁绍没有消沉,重整旗鼓,即使打不过曹操,曹操想拿下河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好的一把牌被袁绍打得稀巴烂,只能说,袁绍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第3个回答  2021-02-27

我们都知道,官渡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打败了兵力数倍于自己的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那么,曹操为何能够打败袁绍呢?

三国初年,袁绍的兵力、政治势力以及出身都远优于曹操,但他却在官渡一役大败,导致以袁绍为首的冀州集团轰然倒塌。那袁绍为什么会在优势状态下败于一个势力不大的曹操?

三国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奠定了三国势力消长的基础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几个要点

官渡之战是史上少数几个以少胜多的战争例子。曹操以少数的兵力对抗河北的袁绍在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坐拥北方势力的基础

历史上评论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袁绍在于袁绍有以下几个失误

1.袁绍的优柔寡断

在曹操整合了华北的势力之后决定忽略袁绍而先攻打刘备袁绍本来可以趁着曹操出兵攻打刘备之时出兵夹击。后来却因为他的优柔寡断而选择按兵不动最后失去了这个机会

2.袁绍的不听劝谏

和优柔寡断相对的袁绍却也展现出他刚愎自用的一面,当一开始袁绍要出兵攻打曹操时,田丰便力劝袁绍不可出兵 投入曹操的阵营 将袁绍把粮草屯在乌巢的事情全部说出。可是袁绍自以为握有兵力的优势定可战胜曹操反而把持反对意见的田丰关在狱里。甚至在两军对战的过程当中,手下谋士沮授每每向袁绍献计又不被袁绍采纳。袁绍此番的后果导致了人心的背离之后许攸背叛了袁绍,曹操便派兵火烧乌巢使得袁绍失去了补给士气大落。曹操便挟带着这样的优势,一举击败袁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3.袁绍败于用策。

纵观整个官渡之战,我们可以发现,袁绍在开始还是有极大优势的,但为什么我说他败于用策呢?官渡一役后期,袁绍失许攸一臂膀,且一意孤行不听劝阻,开始打“糊涂仗”,定然要败。

4.袁绍败于用人。

袁绍在京城时曾以“战国四君子”自居,多养门客与死士。但他却只待见“海内外有名之士”。意思就是说他袁大公子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见得,你得出名,人家才待见你。而曹操用人就不同了,不拘一格。只要是你有能耐,有计策,哪怕以前偷过东西,品行不好,甚至骂曹操祖宗十八代(如陈琳),都没关系。我们都知道,汉代选拔官员,很大一部分都是看品行道德,但这样一来,朝廷中就基本上是一些“有德无才”之人,清廉忠心不假,但却无法为朝廷出谋划策。曹操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人才上大下工夫(例如许攸去投奔,曹操赤脚迎接等)。那袁绍呢?略显刚愎自用,不听审配、许攸之策,一意孤行,致使众叛亲离,不得不说这是一大败笔。

5.袁绍败于态度。

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本就出师有名,又加袁绍根本不把这个太监之子放在眼里,骄兵必败。

第4个回答  2021-02-26

在东汉末年,官渡之战是一场重要影响力的战役。此战,曹操以2万大军对抗袁绍10万大军。在战役相持一年左右后,曹操奇袭乌巢,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皇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绍大军8万左右。

由此,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损失了8万精锐力量。因此,在很多历史学者看来,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夺取北方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盘吗?为何最终被曹操所灭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具有一战之力。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曹操来说,因为顾忌袁绍的实力,也没有急于进攻冀州等州郡。根据《资治通鉴》等史料的记载:“冀州城邑多降于操。袁绍走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号令。众闻绍在,稍复归之。”

也即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挟着大胜的威望,得以迫使冀州的部分城池归降自己。不过,在大家得知袁绍尚在的消息后,立即又归顺了袁绍,也即“稍复归之”。而这,说明袁绍在冀州依然获得了较高的支持。

在平定冀州等地的叛乱后,袁绍基本上稳定了自己的地盘。从疆域面积上来看,袁绍依然是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诸侯。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虽然损失了8万精锐,但是,对于这8万精锐,曹操因为粮草有限等原因,没有选择将其编入自己的大军,而是将其歼灭和坑杀。

因此,从兵力上来看,曹操没有从官渡之战中获得较大的兵力补充。在此基础上,官渡之战后,袁绍无疑具有翻盘的机会。不过,袁绍的病逝,加上袁绍对于继承人的安排,促使这一机会从手中流失。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平定冀州等地的叛乱后,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袁绍平时比较宽厚仁义,所以,在袁绍病逝后,冀州等地的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如同失去亲人一般。

而这,也是袁绍获得冀州等地百姓支持的重要体现。不过,在关于袁绍势力的安排上,袁绍临终前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更为关键的是,在生前,袁绍让袁谭、袁尚等儿子都获得了比较大的地盘。也即袁谭、袁尚已经可以称之为“准诸侯”了,在袁绍生前,还可以凝聚这些势力,促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最后,但是,等到袁绍去世后,袁谭、袁尚等人可谓互相不服气。在曹操还没有出手进攻袁绍地盘的时候,这些人已经开始自相残杀。其结果,就是让曹操可以坐山观虎斗,从而坐收渔翁之利。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是具有翻盘的机会的。

但是,一方面因为自己过早的病逝,另一方面,在自己去世后,袁绍势力立即陷入到内乱中,从而给曹操带来了可趁之机。

换而言之,如果袁绍生前就明确了继承人,并且削弱其他儿子的势力,确保继承人顺利掌握大权的话,那么,曹操想要夺取袁绍占据的北方四州,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即便是袁绍内部发生内乱,曹操依然花费了数年时间,也即公元207年才彻底消灭了袁绍势力。对此,你怎么看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