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后,德、法、俄为什么不惜动武也要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如题所述

一八九五年,随着大清最具战斗力的部队——北洋水师被日本全歼,日本在水陆两路实现了对大清的军事碾压,大清彻底放弃了抵抗,继而开始需求与日本的“和谈”。然而,弱国无外交,日本又怎会放过大清这块“肥肉”?可是,考虑到自己国家的真正实力,想要全面占领、或者统治满清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日本就退而求其次地在谈判桌上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臭名昭著的《马关条约》就此诞生

《马关条约》对大清的重创是沉重的,虽然继续维持了满清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是,条约中的条条框框却让本就满目疮痍的大清雪上加霜。


人们痛恨《马关条约》、痛恨日本带来的屈辱,但人们却没有想过,日本也只是诸多列强国之一,即便没有甲午战争、没有日本的存在,中国在当时也已经被各列强国瓜分成了半殖民地国家,“帝国”的名号早就名存实亡,“帝国”的辉煌也早就荡然无存。对于贪婪的侵略者来说,没有礼义廉耻,没有道德情操,更没有什么国际公法!然而,在大清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却发生了一件让国际惊诧的事情,那就是德、法、俄三国悍然将军舰开到了日本海进行示威,这让沉浸在幸福中的日本措手不及!


这三个国家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一反常态地表现出对日强硬的一面呢?是为了替大清抱打不平吗?别想多了,他们才不会那么好心,他们之间的联合,最终目的还是归咎在两个字上——利益!这都要从《马关条约》说起


先回顾一下《马关条约》的几个主要内容:

1,大清承认朝鲜的“独立国”地位,藩属国关系从此撤销;

2,大清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3,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半岛给日本;

4,开放四个城市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自由出入;

……

《马关条约》的内容很多,咱们只罗列几个重点,而德、法、俄三国的军事示威也和这几条有关,尤其是第三条“

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

”这一项,这是列强们军事行动的直接导火索


甲午之前,列强在中国都划分了各自的利益区域。虽然东北地区在名义上没有被占,但是,俄国早就虎视眈眈,甚至早已经把东北地区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可现在日本公然要求大清将其割让除去,这不是在明摆着要抢生意吗?以俄国在当时的实力,断不允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一个国家独木难支,俄国就喊来了另外两个国家:法国和德国。

法国和德国的关系比较微妙,德国正是通过1871年的德法战争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走上强大,故而,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间隙。法国一直拉拢俄国在国际上压制德国;而德国作为一个新兴列强国,其在大清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也急需要俄国的支持,才能尽快从大清拿到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因此,俄国一说话,德国和法国就赶紧随声附和。于是,三国的联合舰队就浩浩荡荡开到了日本海


日本虽然取得了对大清的胜利,但自己瓦罐几个米,自己还是知道的,日本的胜利有太多复杂的因素在里面——不是日本太强大,而是大清太腐败懦弱!如今来的三个国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软弱的大清能比,日本还真没有胆子去和三国硬碰硬。在实力面前,日本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

辽东半岛对于日本的意义,虽然没有台湾那么重要,但战略位置却十分显赫,日本自然要想尽办法保住对这个地区的支配权。于是,日本去找他的“大哥”英国,希望由英国出面摆平其他三国。英国当时虽然是“老大”,但他的势力范围不在东北地区,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就行,他是断不会为了日本去得罪其他三个国家的。

日本的企图最终落空,最后只得答应将辽东半岛归还给大清。但并非是无条件奉还,而是需要大清“买”回去。一方面,日本不想在国际上留下“欺软怕硬”的名声;另一方面,日本想在退让辽东半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谋求利益!


对于这个要求,三个列强国并无异议,因为在他们看来,保住辽东并不是要替清政府“出头”,也不是为了让清政府暂时缓解一下国内的压力,而是确保这个地区的“无主性”,为日后俄国的染指做好铺垫。至于“买”辽东的钱,反正是由大清出,他们才不管这些。

一场因为利益划分而引起的内讧暂时宣告终结,大清为了“赎回”辽东,又额外支付给日本了3000万两白银。由此看来,大清在《马关条约》中的损失,远比纸面上的要多太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