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的形成与关令尹喜密切相关吗?

如题所述

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路过函谷关,受当地治理者关令尹喜挽留,后相拥而坐,相谈甚欢。老子为尹喜治理函谷关出了许多主意,尹喜也深感此主意之妙之重要,就恳请老子把这内容写下来。于是老子就为尹喜写了五千言,尹喜也相当重视这五千言,就亲自刻字成册,并定名为《老子》。《道德经》应该说是老子总结上古时代明君治理法则和加自己的见解而成。


《道德经》内容为上古时代尧、舜、禹等帝王治理国家的帝王法则。他们把这些整理出来,刻在太庙里的金人背后,供后人学习和培养国家接班人,也是祖先遗留的财富。这个内容叫《金人铭》。当时在好多器具上都有这些铭文,比如宝剑上有剑铭,鼎上有鼎铭,有一些记录什么事的,有一些是格言。《金人铭》据说刻在太庙里的金属人背后,这个内容据说孔子也见过。《金人铭》里边的内容今天我们能看到一点儿,看到的内容跟《道德经》比较好多地方相似,甚至有些话也一样。如,《金人铭》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这一句在《道德经》中有。


再比如,《金人铭》里说:“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意思是说:“江河为什么能统帅百谷呢?因为江河它低下。《道德经》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看这两个句子实际是一致的,说明什么呢?说明老子当年他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见到了这些国家重要的文献,他因为看到当时时代乱了,领导者没有这些美好的品德,互相争夺利益,发起各种战争,所以老子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希望后世的领导者学习,所以《道德经》里讲的都是上古时代的领导者法则。这些内容,作为现在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学,这是最基本的品德修养,领导者基本的规律、法则,学了对管理大有好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3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2][1]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4][5]

作品名称
道德经
外文名称
Tao Te Ching
作品别名
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创作年代
春秋
作者
老子
道德经(汉英对照)
¥58
京东
去购买
快速
导航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价值影响

历史评价

历代注本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6]

元·赵孟頫·道德经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相似回答